看数据军功授爵 忽隐功李广难封
评析完汉武帝与卫青、霍去病的关系,再来看汉武帝与李广、李陵关系的一个侧面。
其实,汉武帝对李广、李陵都不错,不能说汉武帝有意打击这爷孙俩。最后演变成那个样子,都是很多偶然因素的错上加错。
“李广难封”,李广没有实现封侯的心愿,既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当时奖惩制度的缺陷,不能说汉武帝不重用李广。
当时汉朝将领的升迁、贬黜、封侯、奖赏与否,基本上沿用秦朝留下的军功授爵制度。汉朝可能又做了很多的调整,但由于缺乏史料,我们无法复原全貌。
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执行的军功授爵制度,有一套非常严格的标准化体系。
比如,对于军功的认定,一般通过劳、论、赐三道程序:
(1)劳。这是赐爵的主要依据,指军功与劳绩。
(2)论。这是对上报的军功和劳绩进行评议与认定,其中包括公示环节。
(3)赐。这是赐爵,也包括随着赐爵而来的其他赏赐。
对标准化情有独钟的秦国人,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标准化的探索,而按照军功大小来授爵,把社会升迁路径和功绩可视化、数据化,将考核标准公开、公示,做到透明、统一,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暗箱操作和君主赏赐的随意。
单从管理标准化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基本上都在追求管理上的公开、公示、透明、统一,都是为了避免裙带关系、随意赏罚、暗箱操作等。
而秦国评判军功的标准只有一个,即首级的数量,普通士兵和军官的标准又不同。士兵斩杀一个首级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军官就需要综合评价了,拿的是“项目提成”。
这个军功授爵制度相当复杂,关于这方面有很多史料,但还有一些核心点没有足够的史料支撑。此中详情,可以参看本系列丛书之《秦史之谜》。
评价军官的战功时,一定有斩首数量与损失率的换算。
斩首一千,损失两千;斩首一千,损失二百;斩首一千,损失……肯定有不同的计算公式。
汉时采用的是“首虏率”。虏,一种注为俘虏,一种注为斩首和俘虏,一种注为斩首,笔者认同第二种说法。有时有“斩首虏”“捕首虏”等不同叫法。
管理实现标准化,这一点肯定没有问题,人们对此基本上是服气的。然而,就是在这种公平的体制下,有人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
这就是李广。
李广的生活轨迹横跨汉朝三代皇帝。
汉文帝时,由于他奉行柔性管理、和平外交的政策,对内对外以稳定为大局,因此李广没有用武之地。汉文帝说,如果李广生活在汉高祖刘邦时代,可以轻易得到万户侯的爵位。然而在他的时代,李广基本上没有多少战功可立。
汉景帝时,李广最接近封侯,因为当时发生了“七王之乱”。当时梁孝王刘武,是汉景帝的同胞兄弟,都是窦太后的儿子,因为参与皇帝大位之争,兄弟俩面和心不和。而李广在支援梁孝王时,接受了梁孝王赐予的将军印。中央之将接受诸侯之封,李广确实缺乏敏感度。这引起了汉景帝的嫉恨,最可能被封爵的机会,李广又无缘了。
汉武帝时,他多次发动对匈之战,任何一个将军都可能建立军功,获得封侯的机会。然而,由于李广艺高胆大,过于自负,损失较大,因此肯定不符合军功爵的赐爵标准,也就是“首虏率”不达标。有一次,他还被俘虏了,半道逃了回来。
他打仗太自负,太随意,与他同时代的程不识,打仗非常严谨,一切都按标准化、程序化运作,虽然士兵很辛苦,但是也没有大的闪失。从管理标准化的角度看,只能提倡“程不识带兵法”,而“李广带兵法”无法推广,后者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具有创造性,是李广能够青史留名的原因之一,也是他生时不幸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他名气太大,匈奴称其为“飞将军”。能够获得敌人敬畏的,一定是真正的将军,可是这也给他带来了负面效应。比如,兵分三路出击,李广本来是偏师,却吸引了匈奴的主力,因此,李广没有建立军功,其他两路却因为没有遇到强敌而获得了战功。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元狩二年,即公元前 121 年,李广带领四千人从右北平出发,“通西域”的张骞带领一万人与李广配合行动,走另外一条路。匈奴右贤王听说李广来了,“盛情接待”,带领四万精锐骑兵包围李广,双方的军力之比是 1:10。在如此劣势之下,李广与右贤王的军队展开了殊死搏斗,李广身先士卒,面无惧色,汉军服其勇,士气大振。张骞军团没有在指定的时间到达,让军力处于劣势的李广军团苦不堪言。等到张骞军团来了之后,右贤王军团只好撤退。
这一次,按照汉朝的军法,张骞未能按时到达指定位置,论罪当死,张骞出钱赎罪,被革职为民。李广的军功和失败的罪责相等,虽然没有被处罚,可也没有得到任何赏赐,功过相抵了。其实,李广在以四千人抵挡四万人的情况下,还能给匈奴至少等量的杀伤,难度是超高的,但是,绝大多数的管理机制都以数据和结果为导向,不考虑更多的因素。
在李广最后一次参与“漠北之战”时,也遭遇了张骞的困境,迷路了,没有按期到达指定位置。大将军卫青要向汉武帝发战报,就让李广去说明情况。李广实在不堪其辱,选择了自杀。他一生参加过七十多次恶战,戎马生涯有四十多年,最后是这样一个结局,终究没有获得封侯的奖赏。这是战果最辉煌的一次战役,凡是参战者几乎都有封赏,而李广却是这样的结果。当时,“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这就是李广巨大的人格魅力。
电视剧《汉武大帝》把李广处理成战死,是为了艺术效果,但与史实相悖。
这就是可以称为“李广现象”的管理案例。
当时,李广手下不少军官,甚至士兵都被封了侯,然而李广总出问题。李广的堂弟李蔡,才能中等偏下,一度做到了丞相。
既然大家完全按照军功授爵制度来赏罚,那么李广也必须服从这一制度,这也不能说完全错。
对于李广,一定要认识李广的“战略性价值”,而不是只看其“战术性价值”;一定要认识李广的“隐性功劳”,而不是只看其“显性功劳”。
李广这样的情况,其实是广泛存在的,因此才会引起人们的共鸣。
确定一个标准,没有错。但是,对于天才或特殊案例,应该不拘一格。没有人会因为提拔特殊人才而质疑制度的权威性。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而苛责汉武帝,或站在汉武帝的立场上苛责其他人。汉武帝这样的人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极少数的,卫青、霍去病这样幸运的人,也是极少数的,李广、李陵、司马迁这样的悲剧性人物才是绝大多数。我们不可能成为汉武帝、卫青、霍去病这些“成功者”,但极有可能成为李广、李陵、司马迁这样的受害者,极有可能成为埋没在大漠深处的枯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