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致用学而有功 五百士杀身成仁
刘邦其实也并不是真看不上读书人,他是瞧不起那种自以为是的儒生,认为他们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至于像郦食其这样的读书人自当别论了。不是读书不好,而是知识构成的问题,学以致用的问题。郦生给刘邦提的两个建议都相当好:让他攻占陈留是为了积累钱粮和控制交通要道,不让他撤退也是非常正确的。刘邦之所以能够打败项羽,主要是他立足于全局,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打好了持久战。他若是在那种关键时刻撤退,给了项羽喘息之机,局面就可能有另外的变化了。这就好像参加长跑比赛,达到身体极限状态时,是最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品质的,挺过去了,跑起来反而轻松,一旦放弃,必然前功尽弃。
我们有时做事不就是差那一口气吗?很多时候,我们会说某某时候做某件事只要再坚持一下,现在的路就会更好走,我们为什么不坚持一下呢?要知道那可能是最好的时机啊!时机好比额头前有一绺丝绦,当它迎面而来时,你能一下抓住这丝绦;当你在后面追赶时,恐怕就只能抓到它的光滑末梢,却总是稍纵即逝。刘邦这时就是抓住了机会,顶住了压力。
郦食其劝刘邦占有敖仓,这也是看到了事情的本质。粮食问题历来都是重中之重,掌握了它就抓住了成功的机遇,军事上有很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与粮草有关。三国时代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中,曹操因为缺粮就想退兵,后来他听从谋士的建议顶住了现实压力。他若退兵,这场战争的结果肯定要改写。最后曹操抓住战机,一把火烧掉了袁绍屯粮之所“乌巢”,一战把袁绍打得伤了元气。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后来项羽果然受粮草匮乏的困扰,不堪忍受。
郦食其还是有长远眼光的,他能把握战略全局,他的建议归结为一点就是:要有实力才可能成事,除此以外一切都是空谈。他也有一次败笔,那就是劝刘邦分封六国之后,这在《张良世家》中有叙述。后来,由于张良的及时制止才未造成危害。这是他死搬教条的错误,但总体来说,他基本都能完成出使任务,这是难能可贵的。他临死时说的那几句话确实体现了超然大度的本色,有视死如归的气概。在那段波谲云诡的历史中,郦食其是一个相当有个性的谋士,他不失为一个大智大勇的英雄人物。
还有一个人的命运要交代一下,这个人就是田横。田广、田横这次被打败后,田广被杀,田横自立为王,后来再次兵败,跑到了彭越那里。此时正是楚汉战争时期,彭越还是独立的力量。后来刘邦统一天下,封彭越为梁王,田横害怕被杀,就率领五百多部下逃到了东海的海岛上。刘邦听说后,认为田氏家族在山东很有势力,山东就是田氏平定的,当地的豪杰归附田氏很久了。他怕田横盘踞在海岛,有机会潜回山东,登高一招,照样应者云集,扰乱天下,于是他派使者赦免田横的罪过,让他到自己身边来。田横谢罪道:“我烹杀了您的使者郦食其,罪过太大。听说郦食其的弟弟郦商也在您手下,骁(xiāo)勇善战,我害怕他报复,不敢奉命,只想当个平民百姓,困守海岛。”使者回报,刘邦对郦商说:“田横就要回大陆了,如果有谁动他,我就灭其三族。”又派使者把自己的意思转达给田横,说:“你只要来,大则为王,小则为侯。不来,我可要动用武力解决海岛问题了。”田横于是和两个门客出发,到洛阳面见刘邦。
离洛阳不到三十里时,到达一个驿站,田横对汉使说:“人臣面见天子,应当沐浴更衣。”于是停留下来。他私下对自己的门客说:“我当年和刘邦一样,南面称孤,纵横天下,可如今,他为汉天子,我为阶下囚,反差何其大。我要向他俯首称臣,乞求活命,人生的耻辱不过如此!况且我烹杀了郦食其,却又要与其弟郦商同殿称臣,即使有刘邦的命令,他不敢动我,我难道就无愧于心吗?刘邦之所以要见我,只不过是想见见我的容貌罢了。他在洛阳,离此地只有三十里远,你们割下我的头,快马加鞭送去,容颜还不会变,还是可以看清楚的。”说完自尽。门客捧着田横的头,和汉使一起给刘邦送去。
刘邦说:“哎呀,田氏兄弟纵横山东真是理所当然的呀!兄弟三人都是平民百姓,却相继称齐王(老大是田儋,在陈胜造反时响应起义,称齐王,后被章邯杀死。老二是田荣,不服项羽,起兵反对项羽,被项羽打败,逃至平原,被平原群众杀死,即“田荣事件”。在项羽讨伐田荣时,刘邦攻进项羽的大本营彭城,随后遭遇“彭城之败”。田荣死后,老三田横拥立田荣之子田广为齐王,自己做相国,田广死于韩信之手,田横又自立为齐王。《史记》原文中只说了三人的大小关系,没有排出老大、老二、老三,笔者如此排序,是为了说得明白些),难道不是贤能之人吗?”
刘邦痛苦不止,把田横的两个门客封为都尉,以诸侯王的标准厚葬田横。安葬田横之后,两个门客在其墓旁挖了坑,全部自杀而死,倒进坑里,为田横陪葬。刘邦听说后,大为吃惊,认为田横的门客同样贤能,说:“我听说田横还有五百门客在海岛中,命人召他们来。”五百壮士来到后,听说田横已死,全部自杀。田氏兄弟可真是能招揽贤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