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须眉为天下 后宫脂粉暗争锋
自从有了人类,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问题,就让人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或柔情蜜意或多愁多病,或相思入骨或咬碎钢牙,“爱恨交织”是最贴切、最生动的形容词,而对三角或四角关系中的女人们,形容她们之间的关系是“你死我活”可能更合适。女人对很多事情都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有在感情上,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决不许有人虎口夺食,只有“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才是最好的。那看不见摸不着且最爱伪装、最为善变的感情问题,真能如人所愿吗?要想达到这个理想境界,恐怕要费一番工夫,要找一条好路。这一点对男女都一样。不能只看外表,只看眼前,恐怕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唯一的途径。
对女人来说,容貌无疑是很重要的,但她总有人老珠黄的那一天吧?事业的成功是男人最好的装饰品,但若事业中途夭折了怎么办?所以很多事单看外表、单看目前肯定不行。
一般来说,人若有丰厚的底蕴就可以弥补外表的不足,或让俊美的外貌释放永恒的光彩,这样才能时刻保持新鲜感。有一句歌词叫“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要想做到这一点,就不能做漫画书、畅销书,而要成为《红楼梦》,成为《史记》,把自己打造成一部经典,这应该是永葆青春的秘诀。
俗话说得好:“美女入室,恶女之仇。”美女进入家室,就来了一个仇敌。我们看汉初这几代人的恩怨情仇,确实感同身受。刘邦时代,吕后最大的情敌是戚夫人,她差点败下阵来,多亏她工于心计和长期的苦心经营,才化险为夷,最后戚夫人被残害成“人彘”。其实这种“感情大战”并非单纯的世俗男女之情矛盾大升级,其中掺杂了利害关系,掺杂了太多的家族和个人的利益。当然,最为惨烈的是“储君”位置的争夺,并非纯粹的感情问题。
我说过,其实以刘邦之聪明,应该不会不了解吕后的为人,也应该想到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的结局会很悲惨。他若纯粹是从感情出发,完全可以“贵易交,富易妻”,当时最安全的办法是杀掉吕后。按照我的推理,刘邦毕竟是刘邦,他更应该看到他死之后的政治危机,他认为吕后能够把握航向,若换成刘如意和戚夫人,刘如意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娃娃,而戚夫人唱歌跳舞是一流的,搞政治肯定不行,为了后世江山,他只能忍痛割爱了。《史记》中说刘邦好酒色,其实在这件事上,他已是“英雄险过美人关”了。人生在世,都有太多的无奈。
刘邦的儿子汉惠帝的皇后是吕后的亲外孙女儿,现在看来,这是大逆不道,但在当时习以为常。吕后为了巩固吕家人的权力,只能用这种“自以为得计”的下下策。这位张皇后无子,就把别的美人生的儿子认在自己的名下,立为太子,杀了太子的生母。然而,纸里毕竟包不住火,这个太子继位后口无遮拦,被吕后杀了。这是亲奶奶杀自己的亲孙子。在那个时代,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当权者无所不用其极。吕后的那些后辈女儿非刘氏不嫁,为此接连害死了两个赵王,但收效并不大。由此可见,想以感情作为笼络手段,其力量还是显得薄弱了一些,因为感情一旦用于利益交换,会变得更快。
文帝时,原来的皇后和皇后生的儿子死得早,所以窦氏的册立属于“和平过渡”,没有太多阻碍,这是最为平和的一段后宫生活。到了景帝时就比较乱,他先是立栗姬的儿子为太子,后又废掉了薄皇后。然而,由于栗姬心眼实在太小,鼠目寸光,结果败给了王夫人和长公主结成的联盟,最后太子被废,王夫人的儿子刘彻得到册立。若是栗姬答应了大姑姐长公主的儿女婚事,自己再会说点话,心胸博大一些,事情就可能是另外一副样子了。
武帝登基后,陈皇后(武帝姑姑长公主的女儿)没有儿子,加上她自恃母亲为武帝的登基出过力,骄纵放任,武帝就立了卫子夫为皇后。后来卫皇后也失宠,太子刘据也被废掉。武帝决定立刘弗陵为太子,又处死其生母钩弋夫人,以避免重蹈吕氏专权的覆辙。褚先生大加赞扬,说武帝有远见卓识,能够深谋远虑,他的做法不是识见浅薄的腐儒所能够理解的,他的谥号是“武皇帝”,名副其实。
褚先生说:“洗澡不必非得到大江大海去,只要能去除污垢就好;骑马不必非得骑宝马良驹,只要它善于奔跑就行;士人不必非得出自名门,只要他善识大体就成;女人也不必非得是贵族之后,只要贞洁娴雅就可以。”他的意思是不必求全责备,不必只图虚名,而要返璞(pú)归真,注重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