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族为王为侯 两孙儿相继为帝
吕后也怕事情做得太急了反而有害,于是采取了“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略。她没有一下子把吕家子弟封为王,而是先封他们为侯。即使封侯,她也是以退为进,做好铺垫,先封了其他功臣之子与刘氏子弟为侯,然后才封吕氏子弟,主要是封她的侄儿吕种、外甥吕平等为侯。这时她的女儿鲁元公主已死(鲁元公主的丈夫是张耳的儿子宣平侯张敖),其子张偃被封为鲁王,也称鲁元王。有一个人比较重要,就是前文提到的齐王刘肥的儿子刘章,吕后封他为朱虚侯,还把自己的侄孙女、吕禄的女儿嫁给他为妻。但这个朱虚侯还是没买吕后的账,后来诛杀吕氏集团的成员时,这个吕家的姑爷心狠手辣,这也是后话。
接着吕后就想封吕氏为王了。同样是为了堵别人的嘴,她先封了惠帝的几个儿子(自己的几个孙子)为王、为侯,然后她谨慎地迈出了第一步,封自己大哥吕泽的儿子吕台为吕王,这是相当关键的一步,毕竟迈出了最为艰难的一步。这时她二哥吕释之死了,她的侄儿吕禄被封为胡陵侯,她的妹妹、樊哙的老婆吕须被封为临光侯(女人被封侯就是从此人开始的),吕忿、吕更始、吕他等人被封为列侯。就这样,吕氏集团慢慢掌控了政局。
现在我们来说说惠帝的继任的儿子,这个儿子不是孝惠皇后亲生的。这个孝惠皇后是谁呢?是宣平侯张敖与鲁元公主的女儿,而惠帝与鲁元公主是亲姐弟关系,也就是说惠帝娶了自己的亲外甥女儿为妻,现在来说这是乱伦,而在那时的皇家这却又正常。这一切都应是吕后的安排,她把自己的外孙女嫁给自己的儿子,把侄孙女嫁给朱虚侯刘章,还安排其他的“刘吕搭配”,目的只有一个:用裙带关系维系吕家的权力。所以吕家的女儿非刘氏皇族不嫁,也不管乱不乱辈分、有没有血缘,只求“刘吕常相亲”,这不能不说是西汉初年的一大“婚姻奇观”。这个张皇后没有儿子,她假装怀了身孕,暗地里偷梁换柱,采用“狸猫换太子”的手法把另一个美人生的儿子据为己有,又杀了他的生母,让这个冒充的太子登基为帝。
这个小皇帝慢慢长大,渐渐懂事,他听说自己并非皇后的亲生儿子,而自己的生母却惨遭杀害,就放出话来:“皇后怎么能如此狠毒,竟然杀我生母据我为子,我现在还小,等长大了我会找她算账的。”这真是童言无忌,这种话只能憋在心里,哪能毫无顾忌地宣之于众呢?他果然为自己的妄言付出了代价。吕后听到后十分忧虑,怕他羽翼长成后真会作乱,于是把他监押在宫中永巷,对外宣称小皇帝得了重病,左右侍臣谁也别想见上一面。她决定废掉小皇帝。
在一次朝会上,吕后说:“凡是君临天下者必然要有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仁而爱人的品性,这样才能万民敬仰、百姓拥戴。如此,则会君臣相得益彰、君民鱼水情深,从而天下大治。如今皇帝久病缠身,致使头脑昏乱、丧失本性,不能继嗣为帝,主持宗庙祭祀大礼,也有负天下人的重托,所以我们应该讨论一下替代者。”群臣皆顿首言:“皇太后为天下百姓谋划福祉,为江山社稷殚精竭虑,我等顿首奉诏,毫无异议。”于是这个小皇帝被废掉了,最后也被秘密杀害。为了吕家的荣华富贵,自己的亲孙子也难逃黑手,传统政治根本无人性可言。
惠帝的另一个儿子、常山王刘义继位。这个皇帝也比较有意思,他每升一次爵位就换一个名字。他本来叫襄城侯刘山,封常山王后,改名叫刘义,现在登基为帝,又改叫刘弘。不知这改名与爵位的升迁有什么关系。他也没有年号,因为同样还是吕后行天子之权(吕后掌权十五年,前七年是儿子汉惠帝当傀儡,然后一个孙子即位、被杀,这是在她当政期间的另一个孙子。这两位史称“汉少帝”)。这时又重新设立太尉(相当于三军总司令,掌管全国军事)一职,由绛侯周勃担任。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吕后的侄儿吕台被封为“吕王”,他死后由儿子吕嘉接任,但吕嘉行为骄纵,不堪重任,于是被废掉,改封他的叔叔、吕台的弟弟吕产为吕王,这是吕氏家族内部的权力调整。朱虚侯刘章(齐王刘肥的儿子)的弟弟刘兴居被封为东牟(mù)侯。这时又一次大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