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韩信进退无门 荆楚地一分为二

第四章 楚韩信进退无门 荆楚地一分为二

刘邦召集诸将问道:“如今英布谋反,我们该怎么办呢?”这些军汉都说:“发兵攻打他,活埋了这小子,还有什么办法。”这些粗鲁汉子的脑子都是一根筋,不会转弯,就知道打打杀杀,当年听说韩信谋反时也是这个腔调,刘邦未置可否。

退朝以后,汝阴侯夏侯婴(常被称作滕公,刘邦的司机,刘邦遭遇彭城大败时三次把自己的孩子往车下推又三次被他拾起,韩信触犯军法时,他也免去了韩信的死罪)找自己的门客薛公商量这件事,薛公说:“英布的确应当反,他别无选择。”夏侯婴就问:“不应该吧,皇上对他可够意思,让他南面称孤,自在逍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为什么还要谋反呢?”

薛公说:“先杀韩信,后诛彭越,他还怎能坐得住?要知道这三人同功一体(就是说功劳相当,地位相等,属于同一个类型的人物),英布怀疑同伴的命运也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一搏,所以他才会谋反。”夏侯婴一听薛公分析精当,知道此人非常人。第二天上朝时他向刘邦推荐道:“我有一门客叫薛公,这个人有智谋勇略,可以问问他该怎么办。”刘邦马上召见并询问薛公。

在朝堂之上,薛公给刘邦做了一次专业级的战略分析,最后的事实也证明,薛公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战略高手,历史发展的走向,完全符合他的战略预判。

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薛公的战略,欣赏薛公的高深境界,还有几个问题需要事先做一个说明。

首先介绍两个人物:一个叫刘交,一个叫刘贾。

《史记·楚元王世家》:“楚元王刘交者,高祖之同母少弟也,字游。”

《史记集解》认为刘交是高祖的“同父少弟”。

《汉书·楚元王传》:“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好书,多材艺。”

这样就出现了两个说法,一为高祖的“同母少弟”,二为高祖的“同父少弟”。如果是刘邦的“同母少弟”,那么,一种可能是刘邦的母亲是再嫁之人,刘交应该是刘邦的“同母异父”的弟弟;另一种可能是刘邦的母亲不是再嫁之人,刘交应该是刘邦的同胞兄弟。如果是“同父少弟”,那么刘邦的父亲就可能有小妾,或者在刘邦母亲去世之后续娶了一个女子,生下了刘交。

《史记》和《汉书》都明确记载:“高祖兄弟四人。”老大刘伯,老二刘仲,刘伯去世得早。老三是谁?不得而知。《史记·高祖本纪》中探讨过这个问题。从刘邦大哥和二哥的命名方式来看,刘邦兄弟四人应该是按照排行来命名的,古时伯、仲、叔、季指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刘邦本来叫刘季,按常理说应该是刘老四才对。但是刘老三是谁不得而知。也有人说刘邦就是刘老三。

其实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当时还有一个堂兄弟的大排行,可能刘邦的大哥和二哥在大排行中也是老大、老二,而老三是刘邦的一个堂兄,刘邦在大排行中是老四,因此取名刘季,刘老四。这都是一种猜测。

如果刘交是刘邦的同母少弟,或者说,如果是同胞兄弟,那么刘家的亲兄弟四个,应该是刘伯、刘仲、刘邦、刘交。刘伯死得早。

《史记集解》:“次兄名喜,字仲,以六年立为代王,其年罢。卒谥顷王。有子曰濞。”老二刘喜,字仲,是刘邦的二哥,在汉高祖六年(公元前 201 )时被封为代王,防守匈奴。然而这是一个德不配位、才不配位的人,靠血缘才得到了王爵。第二年,匈奴攻击代国,刘仲不能坚守,丢弃了代国,从小路逃回洛阳。刘邦因他是自己的亲二哥,没有用国法处置他,只把他降为郃阳侯。

刘仲怯懦,儿子刘濞却是一条好汉。在征讨英布时,刘濞二十岁,有勇气,带领骑兵击败英布。后来刘濞被封为吴王,也成了“七国之乱”中叛乱军的首领。

关于这方面的探讨,先告一段落。

除了刘交,另外一个人就是刘贾。

《史记·荆燕世家》:“荆王刘贾者,诸刘,不知其何属初起时。”大致是说,荆王刘贾,出自刘氏宗族,但不知道属于哪一宗系。

《汉书·荆燕吴传》:“荆王刘贾,高帝从父兄也。”可能司马迁当时没有获得可靠资料,而班固有信息来源,认为刘贾是刘邦的“从父兄”。“从父”是堂叔伯,“从兄”是同祖父的堂兄,“从父兄”不知何解?应该还是“从兄”,即刘邦的堂兄弟,这个解释应该比较合理。

在刘邦平定“三秦(秦地三个王,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的时候,刘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被任命为将军,率军攻战了塞王司马欣的领地,又跟随刘邦向东攻击项羽。

汉王四年,刘贾带领两万人,骑兵数百,渡过白马津,深入楚国的后方,烧毁了楚国后方囤积的粮草辎重,破坏当地的生产,使当地无法供应项王前线的军需粮草。等到楚军回击刘贾时,他就深挖壕沟、高筑壁垒,不与楚军交战,并且与彭越互相支援、共同防御。当时刘贾获得的战略任务不是与楚军硬碰硬,而是破坏楚军的后勤和粮道,这也是彭越的核心任务。

这时,大家就更应该理解项羽定都彭城的重大战略失误了。无险可守,四面受敌,粮道和后勤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前线如何打仗?而萧何却能从关中源源不断地给前线输送兵员,运送粮草和物资。这样一反一正地来看,就能理解,项羽虽然取得了一次次胜利,却无法弥补他在战略上的巨大失误。

在“垓下之战”前夕,刘贾暗中派人招降了楚国的大司马周殷。周殷叛变项羽之后,帮着刘贾攻占了九江郡,又迎回了英布军团,最后一起在垓下会师,与项羽进行最后的大决战。接着,刘贾率领九江的军队与太尉卢绾汇合,向西南方向用兵,攻击临江王共尉,共尉被俘而死,刘邦便把临江国改为南郡。临江王共敖,是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时分封的,此时应该传到了第二代。

从这些记录来看,刘贾是刘邦宗族中立下军功最多的人了。

这时,我们还要提一个人物,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韩信大将军。

汉王四年(公元前 203 年),韩信自立为齐王,刘邦迫不得已给他补办了册封齐王的相关手续,但是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 202 年),刘邦登上了天子位。在这一年,他把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都城在下邳,今江苏下邳),统辖的范围在淮北。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 201 年),刘邦采用陈平的计策,以天子巡游诸侯领地的名义,把楚王韩信抓了起来,但是没有找到其谋反的证据,只好把他降为淮阴侯。这样楚王的位置就空了出来。实际上,韩信当齐王、楚王的时间,加起来也就两年左右。

汉高祖六年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从这一年开始用刘姓王替代异姓王。当时,刘邦的亲儿子都比较小,他的亲兄弟比较少,刘伯已死,贤能的不多,因此,必须分封堂兄弟等刘氏宗亲。在他看来,他们毕竟还是家里人,关系再疏远,也比外人可靠。

首先,他把前楚王韩信的辖区,分成两个部分。

一部分,封刘贾为荆王,统辖范围为淮东以南,包括丹阳、会稽,计五十二座城,都城在吴(今苏州阖闾城)。不知道刘贾建立的是否叫荆国?暂且叫荆国吧(平定英布叛乱之后,刘贾已死,刘邦选择刘濞来管理刘贾的辖区,“改荆为吴”,那时叫吴国)

一部分,封刘交为楚王,统辖薛郡、东海和彭城三十六城。

其次,封二哥刘仲(刘喜)为代王,统辖云中、雁门、代郡(不过很快,汉高祖七年,刘仲被匈奴吓得尿了裤子,放弃了封国,自己抄小路偷着跑回洛阳)

再次,封庶长子刘肥为齐王,统辖齐地七十三县。

在这一年,分封了四个同姓王,而且都是镇守比较重要的地域。

同样是在汉高祖六年,英布被封为淮南王,都城在六,九江郡、庐江郡、衡山郡、豫章郡都属于英布的辖区。

因此说,英布的辖区与刘贾、刘交的辖区是接壤的,淮南国斜插入楚、荆之间,若以淮南为视角,其东南为荆,其西北为楚。所以,英布叛乱之后,刘贾、刘交是首先要被攻击的目标。

此后五年,即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 196 年),淮阴侯韩信被杀,梁王彭越被杀,于是,英布正式谋反。

若不把这个背景介绍清楚,在谈薛公的战略分析时,就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