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丈县概况

第一节 古丈县概况

古丈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部偏东,武陵山脉中段,是“老、少、边、穷”地区,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辖7个乡镇,103个行政村,18个社区居委会,面积1297平方千米。据湘西州第七次全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08798人,其中土家族45797人,苗族49576人。

清光绪丁未年(1907)《古丈坪厅志》载:“古丈坪之名,不知始于何代。译其命名之意,古则居今追昔之辞,丈则两军对敌之号,坪则王道平平,履道坦坦之谓也。”古丈境内山峰林立,沟壑纵横,最高峰高望界海拔1146.2米,最低处高峰镇陈家村花椒坪海拔147.3米。独特的区位优势及自然环境,历史上长期处于兵家必争之地,导致这里战火不断。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曾是刀光剑影的古战场了。1984年,在古丈河西白鹤湾发掘了上百座战国楚墓,随葬铜铁兵器之多,铸造工艺之精,规模之浩大,实属罕见,不难窥探当年战争之频繁。墓中还出土过肖形白虎铜印一枚,对研究先秦时期民族地区图腾信仰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这里还是1000多年前彭士愁与马希范溪州交战之地,两军在县内下溪州故城会溪坪歃血盟誓,立铜柱划疆,许下“誓山川兮告鬼神,保子孙兮千万春”之夙愿。这里更有明代天启年间所修建的御苗边墙(南方长城),逶迤蜿蜒,跨山过涧,浩浩荡荡向北,修至昔日同治府衙旦武营(别名喜鹊营)。频繁的战事导致这里的山民崇武善战,智勇过人,涌现了一大批谋臣良将,如甘肃提督杨占鳌、贵州提督马承宗、广东韶州总兵(加提督衔)任祖文等,都是其中佼佼者。

图1-1 古丈县城

古丈县城虽小,却风景秀丽,物华天宝。烟波浩渺的栖凤湖,千姿百态的红石林,险象环生的坐龙峡,林海莽莽的高望界,鬼斧神工的天桥山,织女挥梭凿就的河蓬穿洞,还有明清古寨老司岩、岩排溪等,无不给人以“奇、险、幽、静、绝、秀”之美感,因而常年游人络绎不绝。古丈气候温和湿润,盛产毛尖茶,有“中国茶乡”之美称。古丈茶纳山水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色香味俱佳。古丈种茶饮茶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巴交往日渐频繁,巴蜀种茶制茶技艺和饮茶习俗传入古丈,古丈从此成为中国茶文化传播的重要之地。至唐代,古丈茶成为朝廷贡品。发展至今,古丈茶多次荣获国内国际大奖,古丈有“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国十大魅力茶乡”之殊荣。

图1-2 古丈山水

古丈钟灵毓秀,人才辈出。20世纪50年代,苗家黛凰龙采莲,将苗族鼓舞带到东欧,在华沙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惊艳亮相,享誉海外。20世纪60年代,古丈苗族歌唱家何纪光,登台演唱的湘韵浓郁的高腔山歌《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渔米乡》,被誉为歌坛一绝。20世纪90年代,古丈苗族女歌手宋祖英,一曲《小背篓》在全国春节联欢晚会上崭露头角,令世人惊叹,继而唱出国门,放歌世界音乐圣殿维也纳金色大厅,圆了一个苗家女歌唱家的音乐之梦。

一滴露水润一棵草,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古丈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据清光绪《古丈坪厅志》记载,厅内分布有汉(汉族)、土(土家族)、客(佤乡人)、章(仡佬苗、熟苗)、苗(生苗)五大族群,流行六种语言。各族人民姻亲娶嫁,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在漫长的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古丈各族人民逐渐形成了富有本地区特色的文化观念和处世哲学,以及丰富的民族节庆、民族语言、民族服饰、民族饮食等。古丈土家族有社巴节(舍巴日)、跳马节,苗族有赶秋节、七月七走穿洞、三月三歌会,汉族有五月二十八迎城隍、酉水赛龙舟等节日。每当节日来临,贤达荟萃,男歌女唱,为节日平添几多欢乐,几多情趣。彼时,苗族鼓舞、团圆鼓舞、桐子舞、玩龙舞狮,土家族社巴舞、社巴歌、毛古斯、厄巴舞、跳马舞,以及传统阳戏、高腔等纷纷登台亮相,热闹非凡。

土家族跳马节,堪称全国独一无二的节庆活动。它是以土家族传统的调年舞、跳马舞、操旗舞为主要表演艺术,融合苗族的狮舞、捞虾舞、武术,以及汉族的舞龙等艺术形式,交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画卷,体现了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交相辉映的动人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