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结和讨论
(一)古丈跳马节
古丈跳马节,约于明朝初期形成雏形。据古丈县地方文献介绍,在古阳河上游山区前后居住过土僚、仡佬、苗族、土家人和汉人。迁徙至热溪(今太坪村)一带的鲁氏自称是鲁大王的后代,宋家若村向氏自称向老倌人的子孙,曾经是对溪州彭氏政权构成威胁的宗族。几百年来,他们与彭氏政权貌合神离,但对彭氏的胡作非为又无可奈何。
民间传说石马潭鲁大王得神人指点而抗拒朝廷,但因时间未到仓促行动,石马没法帮助鲁大王成事,最后鲁大王投酉水而亡。向老官人传为沅陵莲花池人,在古丈马草坪得神马,保地方安居乐业。所以,古阳河流域自称是鲁大王和向老倌人后代的土家人认为,马和族人的兴旺分不开,经过历代族人的演变,将古老歌舞和傩祀有机地融合起来,并借鉴古老文化因素,逐步形成了跳马节庆歌舞活动,展示了民族的凝聚力量。跳马祭祀,让人们找到了精神寄托的家园。
古丈跳马节曾盛行于古丈县古阳河流域的三镇一乡,现在仅流传在古阳镇的太坪、舍塔、排口、小寨,双溪乡的宋家若、盘山路,以及默戎镇的排口等数个自然村。但历次活动开展中,附近上百自然村寨会自发前来贺马。
据老人回忆,1942年举行过一次,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也举行了一次。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没有举行过。1989年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五),首次恢复土家跳马节,湖南省电视台和湘西州电视台《湘西行》摄制组拍下活动盛况,并在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中播放。1997年9月建州40周年大庆时,古丈代表队在吉首市表演了土家族跳马。2002年8月,湖南电视台《乡村发现》栏目在古丈拍摄《土家族跳马》民俗片,并在省内外电视台播放。此外,土家跳马还参加湘西州电视台《把丰收的喜悦跳出来》电视音乐片的拍摄。逢年过节,土家跳马队常来县城参加新年迎春文娱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湘西知名学者石启贵先生在1940年所写的《湘西土著民族考察报告书》中,对古丈跳马作了详细记载。1957年以前,湘西地区为苗族土著民族地区,《湘西土著民族考察报告书》介绍“苗人跳马”非常正确。1957年后,土家族被确定为单一民族,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流传跳马民俗活动的地区相应被区划为土家族地区。在申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过程中,古丈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听从相关专家的建议,报请古丈县人民政府,定名为“古丈跳马节”。这一命名符合跳马活动流传至今的现实状况,肯定跳马活动为促进民族和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厄巴舞
土家族传统文化中很讲究女德,厄巴舞专以女性表演的舞蹈形式似乎与传统礼俗相悖,按惯例很难有存在的空间,能流传下来,有其特殊意义所在。
溪州最早有名有姓的头人为吴著冲,或称“吴着送”“峨嵯冲”。吴著冲被彭氏杀害,土家人不平,彭氏允许当地土家人在溪州城东门为吴著冲建祠,封吴著冲为都督土地,万灵神王。酉水号子:“会溪坪,铜柱溪,五十六旗十八司。吴著祠,土王祠,麻滩要越岩槽里。”吴著祠,最初是祭祀老蛮头吴著冲的场所。那么,为何只有通过女性跳舞才能让吴著冲阴灵不再作祟呢?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龙山县志·卷十六·艺文下》给予了答案:“相传吴著冲额头高耸,上现红光,必多杀戮。家人知其然,以妇女数人裸体戏舞于前,轮回嗔作喜,土民所以有摆手祈禳之事。然当年彭氏夺地,因著冲为祟,立祠祀之,至今赛焉……”
考其究竟,还有一个和断龙山乡有一定渊源的故事传说。据当地老艺人宋明海说,古时候,当地有个有本事的土家老头人,大家都服他管,老头人下面还有七个同样有本事的小头人。后来,老头人和小头人发生冲突,他人趁内乱剿灭了这个土家族头人,当地土家人被外姓人统治,过着短衣少食的苦难日子。于是,人们很怀念先前有本事的老头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女人们在祭祀老头人时,尽情展示自己的丰姿,相信那么好看那么强健的身体,先人、族神、上苍一定能赐予她们生育出能够赶跑外族统治者、庇护土家族人过上幸福日子的孩子。
这个说法好像过于牵强,结合下述文献,就并非空穴来风了。后晋天福五年(940),与溪州刺史彭士愁作战的楚王马希范,急于回朝处理宫廷政变,草草言和,责成李弘皋和向老官人在古丈县境内的下溪州故城会溪坪立溪州铜柱,歃血盟誓,促成“誓山川兮告鬼神,保子孙兮万年春”。彭氏从此揽八百年溪州政权,因行初夜权得“彭公角猪”之号,导致众多土家新妇生头胎忍辱溺婴的事发生。这种情况总体上没有波及贫瘠的断龙山周边土家族,那儿虽说在彭氏土司统治下,但有一个代表着当地大多数土家族的田氏大族。
古丈县断龙山乡土家族聚居地,为旧时三土知州六长官司之一的田家洞长官司,历十四代。田家洞的土家族田姓居多,其次是向、吴、罗姓等。清朝文人有竹枝词对其社巴场的盛况曾描写道:“田家洞畔社场开,姊妹双双赴会来。一尺云鞋花满口,也装莲步入歌台。”田家洞的社巴堂,设在一个大天坑平场上,当地人叫着“社场坪”或“舍巴堂”。天坑的台地被人们改造成七角形,平时上面种庄稼,立春后的戊丑日,修理平地用来祭社,跳“社巴巴”。台地一边小庙里供着一尊手持短刀的社菩萨,又称帕佩菩萨。据《湘西文化大词典》的306页记载:“社巴节是土家族古老的宗教祭祖节日,时间因各地祖先的不同而异,形式上以湘西古丈县田家洞的社巴节最为独特。”在1950年前,断龙山乡田家洞的社巴场,一直为当地八村田姓族人领头祭办。
不论是在田家洞,还是断龙山乡,乃至古丈县,历代民间口传文学中很难找到正面歌颂彭氏土司的故事,而都是反抗土司残暴不仁的故事。譬如,彭氏政权建立初期的会溪坪州城方圆三十里内的酉水河和支流古阳河流域,各种庵殿坛庙遗址多达十九处,却没有一处是祭彭公爵的,只有征讨过五溪蛮的伏波庙。所以,吴著冲当之无愧地成为人们抗争的英雄人物。他毕竟是本族人,再坏也没有外族统治者那么坏。饱尝彭氏八百年(土司)漫长压迫的广大土家族百姓,当然更加怀念曾经让他们有过幸福生活的吴著冲之类的本族头人了。为了寻求寄托,出现了各种带有反抗情绪的祭祀活动。例如,在每一年的社巴堂前,除了彭姓之外的土家人尽情演绎着的厄巴舞,既是对彭氏土司强权的蔑视,又是表现了当地土家族人们的团结精神。
由于断龙山地十年九旱、生活环境恶劣,人们生活困苦,历代彭氏土司统治阶层剥不到多少油水,便不太关注那里,致使大量古老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在这块土地上得以保存。除了摆手舞和毛古斯外,被彭氏统治忽视了的厄巴舞,成了当地各个社巴场上的三大主祭舞之一,并顽强地流传在兴风坪、报吾列、喜其哈、田家洞、溪龙车、马达坪和花蓝村等土家族聚居地。
宋明海师傅说,厄巴舞不是通过历代祭师(土老司)传授的,而是由村、族长辈口传心授给下一代的。如果社巴场有彭氏统治者,大家就跳摆手舞,没有彭氏统治者在场才跳厄巴舞。宋师傅还听老年人介绍,老辈人跳这种舞时穿的衣服很少,甚至不穿衣服,在一隐蔽处表演,专门祭社菩萨,动作极具挑逗性,但姓彭的土家族女性从不参与演出。所以说,厄巴舞是五代后期以来,断龙山土家人反对彭氏强权的一种表现形式,对团结当地土家人反对彭氏残暴统治有很大的凝聚力。
改土归流后,溪州彭氏土司统治退出历史舞台,展示厄巴舞的内在意义随之发生转变,人们开始侧重舞蹈中的猴趣和女性美。土家人生产工具落后,很难捕捉到山崖上的猴子,认为山猴上山下溪,自由灵活,吃了猴肉让人变得聪明,女人孕生的后代一定优秀。厄巴舞经过演化,求神祇保佑族人兴旺发达为众人所知,但最初的本意不太为人所关注和所知。故此,厄巴舞经过历代土家族妇女们的演绎,又注入许多美好的内涵,形成一种展示女性美的古老民间舞蹈。
(三)摆手舞
少数作者认为古丈跳马节源于断龙山白溪村是错误的。古丈跳马节与断龙山乡田家洞社巴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传统节庆活动,没有直接关联。旧时的古丈跳马节在古阳河上游太坪村和宋家若村的鲁、向两姓土家族人村中举办。断龙山乡白溪村,又叫巴惹,村民为彭、田、梁、向和葛五姓,会土话;白溪关村,土家族,村民为彭、向、张、李、葛和龙六姓。两个村均为1977年修白溪关电站从保靖划入,基本上没有鲁姓村民,只有部分向姓村民,从没听说村里流传过跳马祭祀活动。
目下还没有证据说明厄巴舞源于原始社会的性崇拜。说厄巴舞就是小摆手舞也未免武断了一点。
摆手舞,在历代演唱中,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为取悦于土司强权。土家族统治者控制玩摆手,利用神说为统治者服务。但随着时间,社会及外来文化的变化,女性跳舞祭祀也就脱离了原来单调的内容,而不断丰富。历代祭司根据主办者(土家族统治阶级)的意图增删修改,直到完全脱离最初的功利性,人们在不经意中接受现实,鬼堂成为摆手堂,女性跳舞祭祀慢慢地演变成大、小摆手舞和厄巴舞。并不断注入外族文化,走出摆手堂,在现代化的灯光舞台上和其他歌舞争秀。
在断龙山乡土家族地区,流传大摆手舞和小摆手舞,大摆手舞叫“麦则嘿”,小摆手舞叫“舍巴日”。现在,村民所说的“舍巴日”和“扎巴日”,基本上是指在社巴堂跳的毛古斯、摆手舞和厄巴舞,三种祭舞总的称谓,也叫“社巴巴”。显然,厄巴舞不是小摆手舞。
(李琳筠、伍秉纯,载于湖北《土家族研究》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