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氏族人的迁徙
上面已谈到,沅陵县莲花池村,系沅陵、常德、湘西及贵州等地向氏家族的发源地。现在仅就湘西古丈县向氏族人的迁徙进行一番探讨。
20世纪90年代,我们下乡从事湘西少数民族古籍调查和搜集时,在与莲花池一山之隔的高峰乡淘金溪村,发现一本清光绪年间手抄的《向氏家谱》,虽然已烂去几页,但字迹娟秀,完全能辨认。尔后,在相邻的八水坪村,又发现了一块清光绪八水向氏募修祠堂碑。我们进行了测量和抄录,将其作为土家族古籍条目分别刊载于《湘西州土家族古籍总目提要》和《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土家卷》之中,内容如下。
据八水坪永垂不朽石碑记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向登藏撰文,粟道缮抄刻。记向氏重修宗祠事。碑文从古代向氏族人谈起,至五代十国时向宗彦(向老官人),于古丈始立宗祠。现祠已毁,碑犹存且保存完好。此碑对研究湘西向氏迁徙与家谱有参考价值。碑在今古丈县高峰八水坪,一面有字,碑面126cm×68cm,刻面126cm×68cm,汉文24行。
图2-3 向氏家谱
图2-4 向府祖墓
此碑原立于八水坪向氏宗祠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祠堂改为村级小学。全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就是在这所小学上一年级,接受启蒙教育的。该碑现立于小学操坪围墙边,配有水泥碑座,雄伟壮观。2018年5月,我们重访该地时,学校无存,已改为村部。但发现离石碑不远处的古树下,又立了一块同样大小的石碑,一打听,原来是新雕刻的一块石碑,名为竹林堂,应是向氏族人的一个支堂。由此可见,向氏族人对向氏祖先的崇拜到了何等程度!现将田仁利编著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金石通纂》一书中,“清光绪八水向氏募修祠堂碑”碑文转载于下,供读者阅读与研究。
盖闻求木之长者,必培其本,而枝叶始繁;欲水之深者,必浚其源,而泉流不竭;然后之昌者,必祀其先,而毓钟自盛。诚以先公为后嗣之本源,本不固而求如者发千章,源不探而欲如水周万派,虽下愚知其不可,况明哲乎?我族出自子干,迄汉代向文皋公生于豫,宦于辰,家于莲花池,厥后代有伟人,尤指不胜屈。至宗彦公于后晋时,苗民逆命,大力佐乎伏波,土酋倾心,余威震于殊俗。因而勋标铜柱亿万年,昭日月之光;爵锡金牌千百蒙,奉春秋之祀。故立祠以陈俎豆,镌相以志音容,任他人仰慕声灵,尚知报德。矧我族同分毛里,何忍忘恩先大公及先六公,于前明时自上莲花征八水坪,咸丰初曾立新祠。奈迁地弗良,致楼口灵无所,今之所存仅遗相二尊、故钟一架而已。然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兹者吉卜村左,正作寅山申向,于十二月初四日竖柱,午时上梁,拟欲华壁,外垩粉墙。且祭器祭田,惟求其备;治人治法,必择乎良。但程功甚浩,所费不货,惟冀同宗兄弟量力输捐,虽营里之迁,或分沅永,而燕祥之发,总出殷商。行见丹碧流辉,馨香可格,盖前之昭穆,既不失其伦;则后之子孙,自不其丽。伫看林中绿竹,枝枝挺秀,无非厚德所栽培;竞赏池内清泉,滴滴流酥,益信深恩之汪洋。所谓万殊一本,异体同源者此也。是为叙……
按:文内有“至宗彦公于后晋时,苗民逆命,大力佐乎伏波……”一句,实有所误。伏波将军马援是东汉时期人,曾在建武十八年(42),平定征侧于龙编,竖铜柱于象浦(今越南河内附近)。而马希范在后晋天福五年(940),立溪州铜柱于酉水河畔的会溪坪。向宗彦大力辅佐的是马希范,并非伏波将军马援。将相距近900年的两个历史人物搞混淆了。我发现在有些碑文及文章中,也经常出现类似错误,故此特加说明,还历史真实面目。
近日,在古丈县古阳镇境内,发现一座大型向氏夫妻合葬龙船碑墓,很有气魄。它是因修吉恩高速公路迁建的一座墓葬,地处古丈县城2千米处,与古阳镇太坪村相邻。综上可见,向氏族人从莲花池迁徙太坪村的大致路线为:“沅陵县莲花池—古丈县高峰镇—古丈坪—太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