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戏

一、社戏

社戏是指旧时农村中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均在庙台或野外设台演出。以前在文艺活动较为贫乏的乡村,看社戏几乎是最为欢乐的事。著名作家鲁迅1922年所写短篇小说《社戏》,就是描写作家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的欢乐情景,以表现对其故土的怀念。

古丈土家族地区,自古就流行傩愿戏(亦称傩堂戏),以酬神还愿为主要目的,古朴粗犷,源远流长。傩愿戏有傩堂正戏与傩堂外戏之分。傩堂正戏在主户堂屋傩神公公、傩神娘娘神像前表演,主要是娱神,讨神灵欢喜。傩堂外戏是在屋外搭高台进行演出,故又称高台戏,是给人民大众演出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傩堂外戏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传统戏种,如古丈盛行的阳戏,属湘西北路阳戏。“阳”是对“阴”而言的,傩堂正戏为“阴”,是给神看的,傩堂外戏为“阳”,是给普天之下老百姓看的,故称阳戏。古丈地方传统戏曲还有高腔戏、汉戏(弹戏)、灯戏(酉戏)、木偶戏等。而热溪村内,就有较为固定的高腔戏班,是由所里(今吉首)传来的,其源头应为浦市镇辰河高腔。

跳马节前三至五天,在热溪土地坪正对土地堂的方向,村民搭起戏台,日夜演唱高腔戏,招待四方宾朋好友,为节目的来临营造吉祥欢乐气氛。高腔戏的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及男女爱情,曲牌丰富,曲调高雅,以锣鼓、唢呐伴奏。表演有严格的程式和规范,服装鲜艳,深受百姓喜欢。他们还邀请附近村寨及县城的汉戏、阳戏等戏班,轮流在这里演出,共迎土家跳马节的来临。这些戏班演出的曲目,五花八门,既有《五台会兄》《三顾茅庐》等帝王将相的朝代戏,又有《薛仁贵》《九龙山》等红花脸杀进、黑花脸杀出的武打戏;既有《山伯访友》《断桥会》等才子佳人的缠绵幽怨,又有《打鸟》《掐菜薹》等小家碧玉的脉脉含情。如此热闹场面,真不逊于鲁迅先生笔下的绍兴社戏,更像如今的传统戏剧会演。演戏的在演出过程中,互磋技艺,增进友谊;观众们则从剧情中了解历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各得其乐。

图4-7 社戏

图4-8 演高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