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鲁二姓族人共同创建跳马

五、向鲁二姓族人共同创建跳马

莲花池的向氏族人和石马潭的鲁氏族人,先后迁徙到热溪落脚安家,生息繁衍。热溪这地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风水宝地?本地盛传在一次县城山歌赛会上,一位热溪土家姑娘跳上歌台,首先自报家门:

要我报名我报名,

我是热溪土蛮人。

前有一座灵官坳,

铁链绹岩在后门。

好大的口气呀!真是一语惊天,把其他歌手吓得不敢开腔了。原来热溪位于古阳河上游,距县城6千米,分大寨、小寨、舍塔三个自然寨,居住着225户1000余人。大寨位于古丈去乾城官道上坎100米处,背后大山名叫龙背山,紧挨山寨之处矗立一座狮子山。此山中裂一口,犹如狮子啸天。此处悬崖峭壁,古树参天,危岩摇摇欲坠,幸有无数根巨大古藤将其缠绕,犹如铁链绹岩。山后有马日垉、武当山等,是牧马练武之处。村口有一块突出的台地,像狮子伸出的长舌头,这就是土地坪,上建有土地堂,是村民祭祀和举行跳马等活动的场所。村子对面,有座突起的大山,名灵官坳,其上建有灵官殿一座,昔日官道正从坳上经过。土地坪、灵官坳,互成掎角之势,扼守寨门,地势十分险要。寨子左侧,有一小溪潺湲流淌,与古阳河汇合。虽无热水温泉,但人们都习惯叫它热溪。这村寨就以溪为名叫热溪村,取热热闹闹之意也。

图2-6 苗族同胞赴庙会

后来不知什么时候,一下改为太坪村,喻天下太平之意。如今,国道G352从灵官坳经过,枝柳铁路在古阳河对岸留下一个小火车站,吉恩高速公路在这附近建有一座进出口收费站,交通十分便利。

昔日向、鲁二姓土家先民,孤军深入苗区和汉区,且距治城古丈坪不远。他们姻亲娶嫁,和睦相处,团结一心。他们时常怀念各自的先祖和英雄。显然,向老官人和鲁力嘎巴为他们心中当之无愧的英雄。继而,他们从各自英雄传说中找到一个契合点——马。向老官人马草坪降烈马,鲁力嘎巴牺牲后骑石马。战马不光是英雄南北征战的坐骑,更是不畏强暴、敢于牺牲、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象征。

在中国成语中,就有马到成功、万马奔腾、汗马功劳、横刀立马、厉兵秣马、龙马精神等鼓舞人心之佳词。向、鲁二姓先民们认为只有用“跳马”这一艺术形式,才能将心中对英雄的怀念和崇拜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相传后来发生的一场战斗,为跳马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大约明朝初年,迁徙热溪的向、鲁二姓土家族人,由于家族人口较少,又深入苗区和汉区,势单力薄,常常遭受官匪的欺扰。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于一个大雾弥漫的清晨,全寨青壮一齐出动,杀向敌阵。敌人惊恐万状,朦胧中见冲来的尽是些骑着高头大马的壮汉,刀光剑影,风声鹤唳,吓得魂飞魄散,不战而溃。事后大家认为这是土地菩萨在暗中保佑,先祖英灵附身。于是,向、鲁二姓商量,决定举行祭祀活动,酬谢土地神,祈望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他们决定以跳马形式进行操练,显示力量,以歌舞形式表达欢乐之情。这样一代传一代,遂形成跳马习俗。后来,一支向氏族人迁往古阳河对岸一个叫宋家若的地方,跳马习俗亦在此地流传开来。

图2-7 宋家若村口

宋家若原属古丈县官坝乡,后官坝乡更名为双溪乡,2015年合并进古阳镇。宋家若寨内根本没有姓宋的人,除迁去的向姓家族外,还有田姓族人。向姓人住下寨,流行跳马习俗。田姓人住上寨,相传这儿原是深山老林,野兽出没之地,实为险途。几个赶肉者(打猎人)在此追赶一只野猪,野猪慌不择路,竟被夹在一棵树丫上,动弹不得。猎人见状大喜道:“树夹肉!”后来演变成“送架肉”,再后来,就约定俗成为宋家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