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土地神
“社”即土神,“稷”为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土神与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对象。
图4-3 土地神夫妇
图4-4 土地庙
在中国民间,土地神也被视为财神与福神,因为中国民间相信“有土斯有财”,因此土地公就被商家奉为守护神。据说他还能使五谷丰收,因此,很多人就把土地公迎进家里祭拜。一般家庭的厅堂五神中必有土地公,家中没有供奉土地公的,也在每月的初二、十六,在家门前设香案、烛台、供品祭拜。不过一般农家是每月的朔、望两天,也就是初一和十五祭拜土地公。
土地神源于古代的社神,是管理一小块地方的神。《公羊传》注曰:“社者,土地之主也。”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引《孝经纬》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报功也。”清翟灏《通惜编·神鬼》:“今凡社神,俱呼土地。”
老百姓认为土地公很老实,一年到头总没有什么吃的,就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煎荷包蛋送给土地公吃,并把每年这天定为土地公的生日。
农历二月初二,农家户户都舂冬米粿,并用手捏成圆饼的形状,有大有小。每块粿面印有瓜果和稻穗状等花纹,以象征兴旺吉祥有财气,俗称“土地公粿”。并备好牲醴、酒馔、果品等,焚香,虔诚致祭于家堂供奉的土地公神位,以祈福报功,求赐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招财进宝,合家平安。
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能生万物,养育人类,繁衍生息,其功德无量,被人奉若神明。当今习俗雕塑或绘画土地公像,大多数是白发髯髯,右手拿着龙杖,左手执元宝,又称“老土地”“后土”和“社公”。他既执掌土地行政,又兼理财务。我们常听到“赚土地公钱”“土地公送钱”之类俗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以往人死后,上山挖墓地,要向山神土地压纸钱租山,出殡行列中要抛撒纸钱买路,进葬时,先以酒馔,然后金纸焚香奉献,以求佐理亡魂引渡安息之事务。可以说土地公集“地政、财政、德政”于一身,职责之重要可见一斑。
土地神也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知名度较高的神之一。他是一方土地上的守护者,所以关于那方土地的事,土地公都知道。作为地方守护神,尽管地位不高,却是中国民间供奉最普遍的神。以前为土地神建立的神庙几乎遍布每个村庄。
通常土地神是以一对老年夫妻的形象出现,男的称为“土地公公”,女的称为“土地婆婆”。对土地神的崇拜实际上来源于古代的土地崇拜,后来,这种自然崇拜开始走向人格化,逐渐出现了一些真实的人物形象来充当这一角色,被人们称为“土地爷”。
在中国各地民间文化中有无数的土地神,一般为他们建立的神庙规模很小,被称为“土地庙”或“土地堂”,里面供奉并排坐着的一对老年夫妻。到了明朝,人们对他们的崇拜开始兴盛。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在土地庙里所生。
《礼记外传》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故建国君民,先命立社,地广谷多,不可遍祭,故于国城之内,立坛祀之。”《礼记·祭法》篇注称:“大夫以下包士庶,成群聚而居,满百家以上,得立社。”《汉书·五行志》又称:“旧制,二十五家为一社。”由此可见,所谓社,就是地方最小的行政单位。中国先民因“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所以以社为单位立庙供奉的土地神又叫“社神”。
古代对土地的崇拜和对天帝的崇拜,具有重要的意义。祭土地是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一年中的大事。先秦时期社神地位极高,祭祀典礼也由天子或各地行政长官主持。
据考证,南宋之前土地庙里只供奉着土地公,而南宋之后,土地庙中则配有土地婆。这个习俗沿用至今。现许多农村土地庙里都供奉着土地公和土地婆。但有些地方的庙宇却只有土地公。例如:古丈热溪土地堂里供奉的是土地公一人,而坪坝镇旦武营供奉的是土地公和土地婆的木雕像。吉首乾州古城街道上,每隔一段路都立了一个小土地堂,可能是按姓氏家族所立的。其中胡家堂立的那座土地堂最大,最气派,但未见土地菩萨,里面只看到一个精致的小窗格。一问当地人,他们说,土地菩萨在地下居,不能让人看到,故摆设在窗格子后面的阴暗处。自东晋以后,随着封建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官僚制度的逐渐完善,土地神在道教神阶中也逐渐等级化,退变细化为管理本乡本土的最低级的小神。如《搜神记·卷五》称广陵人蒋子文因追贼而死,死后化身为土地神,并显灵说:“我当为此土地神,以福尔下民。”这里所指的“福尔下民”,就是指保佑本乡本土家宅平安,添丁进口,六畜兴旺,并且为百姓主持公道。古时人们把延续香火当成家族中的一件大事,因而对土地公与土地婆推崇备至,经常到土地庙祭拜,祈求土地公与土地婆送子送福。如果一家人在过去的一年有添丁的,那么就要在第二年春节期间抬着土地公与土地婆的神像游村,一方面表达添丁之喜,二来答谢土地公与土地婆对自己家的恩赐。此外,在中国民间,除了游神外,在元宵那天还会点灯摆酒。因“丁”的谐音,“点灯”有“添丁”之意,故点灯摆酒来庆贺。
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土地公与土地婆是掌管地府行政的,除了保护乡里安宁平静,同时隶属于城陛之下,掌管乡里死者的户籍。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习俗,认为每个人出生都有“庙王土地”即所属的土地庙,类似于每个人的籍贯。一个人去世之后,道士做超度仪式时,都会去其所属土地庙作祭祀活动。或者是新死之人的家属到土地神庙,禀告死者姓名生辰等资料,以求土地神为死者引路。到庙后,长者上香后取出年庚帖,对着神像报告说:“生从地头来,死从地头去,时辰念给老爷知。”通过这种方式让死者到土地神那里报到,并由土地神引领其踏上轮回的道路。
此外,土地爷还管理人间婚姻大事,电影《天仙配》一节中,就有土地公从一棵古树中幻化成一位月下老人,为董永和七仙女主婚、证婚,一时传为佳话。由此可见,土地神统管人间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全部大事。
我们知道,古丈是个“九山半水半田”的山区小县,境内层峦叠嶂,森林密布,沟壑纵横,实为险境。这儿更是多民族接合部,语言复杂,习俗各异。历经战乱的土家向氏鲁氏族人,筚路蓝缕,孤军深入汉族与苗族地区,创建家园,求的是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国泰民安。他们并未忘记他们的祖神八部大王和土王,更是忘记不了他们的祖先向老官人和鲁力嘎巴。然而他们迫切需要生存下来,只能入乡随俗,将跳马的神祇义无反顾地更改为土家、苗、汉各族人民共同信仰的土地神。聪明的向、鲁二姓族人,一改旧制,在村口开辟土地坪,修了土地堂,供奉当坊土地神,并举行盛大的跳马祭祀和歌舞盛会,吸引成千上万的各族人民前来贺马,并观看和参加表演。他们将村边险要之地取名灵官坳,修了一座很气派的灵官殿。灵官是道教最崇奉的护法尊神,道教有五百灵官之说法。这镇守村子大门的灵官叫王灵官。王灵官赤面髯须,身披金甲红袍,三目怒视,形象极其威武勇猛,令人畏惧。王灵官为人刚正不阿,疾恶如仇,能纠察天上人间之事,除邪祛恶,不遗余力。正如殿外对联写道:“三眼能观天下事,一笔惊醒世间人。”他们将悬崖上的危岩,取名为“铁链绹岩”,以威慑来犯之敌。他们将寨旁一小溪,取名为热溪,寓意热热闹闹、和和平平过日子。不过,他们在祭祀土地神的唱词中,还是将列祖列宗有关神灵,一并请来,共同观看跳马演练和歌舞表演,并焚香祭奠,以达到人神共娱、皆大欢喜的结果。
我们要为热溪向、鲁二姓族人拍手称赞!他们返璞归真,崇敬大自然;他们入乡随俗,顺应民意,与苗、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同敬土地神,共建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