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祭祀
(一)请神曲 大队人马来至土地坪后,绕场一圈,最后在土地堂前停下,排好队列,由二名梯玛、一名道士和一名女巫带领,设坛祭祀,献上猪头酒馔,再点燃香纸蜡烛,众人一齐跪下,在掌堂梯玛“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号令下,行磕头礼。然后转身,向天地磕头各三次。马队磕头时,仅将马头点三下。老爷磕头时,由小鬼握着轿杆点三下。礼毕,众起复位,掌堂师举起酒杯,将酒弹往五方五位,口中振振有词,吟诵《请神曲》。
伏以——
伏以——
三伏以——
一请东方甲乙木,
二请南方丙丁火,
三请中央戊己土,
四请西方庚辛金,
五请北方壬癸水。
神通浩浩,
圣德昭昭,
马通天曹,
香火净净,
马走十方。
马行千里,
圣德昭之。
弟子焚香迎请,
奉请,
叩请何神?
弟子一焚真香,
虔诚奉请,
本境当坊土地,
正值之神,
请赴炉前,
下马有请,
受香供养。
弟子再焚真香,
虔诚奉请,
山神土地,
桥梁土地,
请赴炉前,
受香供养。
再焚真香,
虔诚奉请,
迎请本族先人,
向老官人,
鲁大将军,
请赴炉前,
受香供养。
再焚真香,
凡有奉请,
必蒙感应。
焚起真香道香,
所之感香,
桦木初香,
枫蕊宝香,
岩心真香。
香火彤彤,
烧在炉中,
香火浩浩,
虔诚奉请,
迎请向氏堂上
鲁氏堂上,
前公后主,
前亡后化,
老少男女,
是吾宗支,
请赴炉前,
受香供养。
再焚真香,
虔诚奉请,
转身迎请,
弟子来时,
天传天教仙师,
地传地教仙师,
阴传阴教仙师,
梦传梦教仙师,
请赴炉前,
受香供养。
弟子在此,
敬请诸神,
保佑跳马人等,
平平安安,
大吉大利。
千神共盏,
万神共饮,
同处古丈县热溪村,
土地祠居住。
图4-20 请神
图4-21 鲁德军担任梯玛
图4-22 抬老爷
(二)求珓
待土地神、祖宗神、仙师神等,一一请进土地殿后,道士开始求珓。他双手合十,持珓作揖三次后开始念咒:“日吉时良,天地开昌。跳马首士,率领牌下向鲁二姓人等,供奉跳马节会,同心叩许,保春黄谷,心愿一重。年中保年,月中保月,日中保日,时中保时,保到十月,南秋八卦,谷得上仓,米得上柜。三保时辰,时辰又到,赐求阴珓,阴中保佑,暗里扶持。赐求阳珓,开天上阳,欢眉大笑。尝求忠凭圣珓,显迎充迎,充迎显迎。谢蒙宝珓,将凭金银钱财,用凭火化。神圣有钱,位位有纸。大则三分,小则二钱。串起钱财练起马,发起三通鸣鼓,三朝四钿,鼓舞朝贺。点看众牌子孙,有凶报凶,有吉报吉,都是平安无事。点看众牌子孙,麻瘟豆瘟,五瘟邪气,有凶报凶,有吉报吉,都是无事清洁。点看大财耕牛,小财猪只,六畜血财,有凶报凶,有吉报吉,都是水草长生。点看众牌子孙,官衙口罪,有凶报凶,有吉报吉,都是无事清洁。点看众牌子孙,妇道小人,面深歹人,有凶报凶,有吉报吉,小心以后,平安无事,家家清洁,户户平安。借助东边三槌鸣锣响鼓,退朝一步。”
道士求珓,是象征性的,不像许马时那样严谨、细致。道士通过掷珓,开展人神对话,尽情表达土家人逐凶纳吉的美好心愿。求珓完毕,锣鼓鞭炮齐鸣,跳马即将正式开始。
(三)三教共祭
现在说明一下,跳马祭祀为何要搞“三教共祭”模式?梯玛为土家族敬神的人,汉语称土老司。“梯”为敬神,“玛”为人。梯玛是人神合一的统一体,既为神的代言人,传达神的旨意;又是人的代言人,能向神表达人的祈求。梯玛在土家人民心目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土家族跳马活动,理所当然由梯玛主持。参祭梯玛有两名,一名为掌堂师,一名为副手。远古时期,特别是八百年土司时期,梯玛阶层相当成熟,他们依附土司,集族权、神权于一身。清雍正五年(1727)实行改土归流,流官代替世袭土司,梯玛渐渐被冷落了。此时,由于广大农村受汉文化影响,道教逐渐兴起,产生了大批道士。
道士为中国道教的神职人员。《太霄琅书经》称:“人行大道,号为道士。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道士比佛教僧侣更多一份潇洒的气质,在日常社会活动中,也是极为引人注目的角色。道士有出家的全真派道士,以及在家的正一派道士。道士之称始于汉代。古丈县道教于清朝初年传入,但没有专门的道观,通常是佛、道同山同庙,前佛后道,道教事务由佛教僧人代管。古丈境内仅为正一派道士,无全真派道士。随着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生、老、病、死”等问题再去找梯玛的渐渐减少,而负责人死后超度亡灵的道士,却大有市场,一般村寨,都有一套道士班子。他们吹吹打打,唱唱跳跳,为死者开路、上花、解结、烧棺,将丧葬办为喜葬,故民间就有“红白喜事”之称谓。鉴于道士地位的提高,在跳马祭祀中,邀请道士参与,是情理之中之事,道士参加祭祀,为跳马活动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热溪土家人善于吸收新事物。
再说说女巫参祭。土家族女性参加祭祀活动,并非新鲜事儿。土家族在还愿活动需要梯玛及各种执事人员十多人,即掌堂梯玛一人,陪神、香客各一人,茶婆婆一人,帮工(杂役)数人。如果场面稍大一点的还愿活动还需要帮师梯玛数人,动乐数人。陪神、香客一般由谙熟梯玛法事活动的长者充任,茶婆婆一般由福寿双全、子孙满堂的年长妇女充任,帮师梯玛和动乐一般由掌堂梯玛的师兄和徒弟担任。而在举行摆手舞活动时,祭祀队伍后面即舞队,男女老幼尽可参加,有银须白发的老者,有蹒跚学步的儿童。男女老幼均着节日盛装,手里分别拿着常青树树枝,列队入场。舞队中挑选一名近期新婚的少妇,穿着华丽的服饰,背个花背篓,内盛五彩纸花和一把红伞,走在舞队的前列,誉为“新贵人”。由此看来,土家族对妇女十分敬重,没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巫”字的上下两横分别代表天和地,中间的“|”,表示能上通天意,下达地旨,其中的“人”,是众人。“巫”就是通达天地、中和人意的意思。它蕴含着祖先期望人们能够与天地上下沟通的梦想。巫能够与鬼神相沟通,能调动鬼神之力给人消灾避祸,如降神、预言、祈雨、治病等,久而久之成为古代社会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职业。巫的前身本义是古代能以舞降神的人,中国古代医师也称“巫”,现有巫师巫婆等。
最早的汉字是从图画文字演变而来的。汉字从表形阶段发展到表意阶段具有承接性。正因为如此,汉字保存着我们祖先造字时,以及后来演变过程中的原始和引申意义。汉字具有每个字呈方块形,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每个字有各自的形体、读音和意义,由此它能保证书面语言的统一,使不同方言区的人都能相互交际,不同时代的人都能沟通思想。正因为汉字的这些特点,我们就能通过研读古文献分析古文字,了解我们的祖先当时应用这些古文字时的本来意义,以及后来的引申意义,从而了解古代史实,与祖先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收录医的繁体字,除了“醫”外,另一个是“毉”。在许慎的《说文解字》里没有收录“毉”。在《集韵》里“医”或作“毉”。“醫”和“毉”是同音同义的异体字,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两个字是混用的。但是由于偏旁的不同,二者的含义也有一点区别。“醫”的偏旁是“酉”。“毉”的偏旁是“巫”。《说文解字》对巫解释道:“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医在上古时期或本于巫,故“医”字古作“毉”。《山海经》里记载上古有十巫,都与医有关。《广雅·释诂四》曰:“医,巫也。”
通过分析医的繁体“毉”,可以发现医和巫的渊源。清俞樾《楚词·天问》载:“是巫、医古得通称,盖医之先亦巫也。”巫在正式的医生职业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他们以巫术为主业的同时兼任医疗工作,或者以医疗为主兼任巫,遂有巫医的称谓。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医巫是合流的,自然深受巫术的影响。与所有的传统医学一样,古代的中医也是从巫术里走出来的,只不过它是走出来比较早的一支,也是最有成就的一支,与巫术决裂最彻底的一支。以《黄帝内经》为标志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形成,意味着中医与巫术的彻底决裂。《黄帝内经》里说过:“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扁鹊仓公列传》中也有“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的说法。中医学在扁鹊、《黄帝内经》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鬼神观念统治医坛的情形,从而使中医学始终沿着唯物的道路向前发展着。
人类处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之时,从巫者多为女性,所以巫的原始意义是指女巫。当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后,逐渐由男性替任巫师,故有专用名词“觋”出现,即“女巫的见习生”之意也。“巫”与“觋”的区分主要在性别,也含有在居住地谋生或出远门谋生之别。从性别来讲,男人出差比较方便,“觋”即指各地游走的男性巫师。“巫”则侧重指不在各地走街串巷,而多在本地就近提供巫术服务的巫师,通常是女性。
古丈县热溪就有一名女巫,人们习惯称她“仙娘”,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民间“医生”。从学术上来讲,她的职业是原始的巫医合流模式,但以医疗为主。她名叫向树林,土家族,生于1910年。18岁嫁给本寨青年鲁隆安,生有一子,22岁时丈夫病故,从此守寡到老。1995年10月病故,享年85岁。她的父亲向心田,育有一男三女,她是家中老大,下有弟妹3人。
父亲是土家药师,以诊疗妇幼科为主,尤以小儿推拿术最为出名,被当地人誉为“神医”。向树林自幼耳闻目睹父亲给人治病,很感兴趣,无奈祖传医术“传男不传女”,父亲并没有传授予她的打算。然而,弟弟向顺文由于升学就业,当了教师,没有时间接受家传,跟父亲学习,这门手艺眼看就要失传了,父亲这才时不时地给女儿指点一二。父亲去世后,向树林开始在村里给人看病。每当有人上门求医,她分文不取,只要给点香纸就行。
据说她的治疗方法是于梦境中得到父亲指点,获得治病良方,即所谓“仙师梦传”。治疗过程一般是先拿脉,当面问清病情,然后对着神龛架设香案,焚香烧纸。在烟雾氤氲之中默默自语(念咒语),不久便进入似睡非睡状态。待清醒后,开出“良方”,或推拿五方五位给人治病,相传很是灵验。向树林治病以推拿术为主,兼服草药。
从母系社会地位显赫的女巫,到如今以治病为业的“仙娘”,民间巫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作为“人鬼之间的媒介”,“仙娘”似乎能治愈一些疾病,用常识的眼光来看,殊不可解。然而,用现代心理学原理来分析,“仙娘”的产生及其在少数民族偏远村落存在的意义,必然有某些可以得到合理解释的成分,而对于巫医疗效的理性认识和科学分析也有待医学界进一步研究。珶玛、道士、“仙娘”是热溪村德高望重的智者,也是传承土家族文化的使者,理所当然成为土家跳马祭祀的主持者。“仙娘”向树林由于年事已高,仅在1989年和1991年两次跳马时参与祭祀活动,后于1995年仙逝,跳马敬神祭祀从此缺少了一名女性。还好,我们已用相机拍下了她虔诚敬神的珍贵镜头。
再附带说明一下梯玛骑马之事。1989年元宵首次恢复跳马节活动时,因看热闹的人数上万,原土地坪太小容纳不下,故活动地点改为古阳河河滩。在大队人马下山后,还要走一段公路才到达河滩。我们与省、州摄制组商量,为了营造节目气氛,增加跳马节的“马”味,欲请掌堂梯玛骑上一匹真马,以壮雄风。这想法也是有根据的。土家族梯玛行法事时,摇着铜铃,铜铃上就塑有一个铜马头,而骑着的长板凳就象征马身。我们何不用真马来让梯玛骑!再看,古丈五月二十八迎城隍赛会上,抬的是城隍座像,而陪护的判官由人扮演,骑的是一匹高头大马。作出决定后,我们开始寻找真马。此时,笔者有一位姓张的朋友正在县城搞骑马照相业务,一问他就同意了。于是付了一点小工费,将他和马租借过来,进行表演,非常成功。尔后,在1991年默戎田野表演跳马傩祀时,也用了他的马,留下了梯玛骑马过河的精彩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