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玛马神祭典之说

二、梯玛马神祭典之说

已故湘西州原副州长田荆贵等人编著的《中国土家族习俗》中,对土家族梯玛作了如下精辟的解说:

“梯玛”是土家语的译音,意为敬神的人。汉语方言称之为“土老司”,有的也叫“端公”。

土家语中的“梯”,意为敬神,“玛”与“卡”(毕兹卡、帕卡)一样,是人或人们的意思。如土家族人指挖土人为“里嘎玛”,犁地人为“里切玛”,读书人为“此土玛”,当干部的人为“煞日玛”等。因而,“梯玛”并非“马氏族之神女”或别的什么意思,而是土家族人对本民族专门从事祭神活动的人的特有称呼。

图2-10 梯玛祭祀队

土家族人认为梯玛是人神合一的统一体。他既是神的代言人,能够对人转达神的旨意,又是人的代言人,能够“面神”表达人的祈求,为人排忧解难、消灾除病和保佑人丁兴旺。因而,梯玛在土家族人的心目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前,土家族聚居地极为盛行梯玛法事活动。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活动被视为“迷信”被明令禁止。但禁而未止,在穷乡僻壤,深山老寨,梯玛仍然有一定的活动市场和群众基础,不仅仍隐秘地断断续续地为一家一户进行法事活动,而且,在土家族重大的民族节日中举行摆手歌舞活动时,仍离不开梯玛充任掌堂师或组成梯玛队,由他们组织摆手歌舞活动的全过程。

梯玛法事活动,土家族语称“月日”,主要有“还愿”和“解结”两种形式。“还愿”土家语叫“服司妥”,内容多,时间长,规模大;“解结”,土家语称“杰洛妥”,内容较少,时间短,规模小。还愿,是梯玛以户为单位进行的较大规模的法事活动,旨在酬神、谢神,为人消灾除病和赐以子嗣。即某人或某家在上年将自己所求之事(治病、消灾、求子等)告知神的化身——梯玛,请求梯玛施行“神术”和祈求众神灵保佑,发愿谢神。待除病、消灾或生育子嗣见到效果之后,当事人或户主便于下年请梯玛行“还愿”活动,以谢神。

湘西州少数民族古籍办土家族学者彭荣德先生,在1989年观看古丈县太坪村首次恢复土家族跳马节之后,写了题为《土家族的跳马节》的文稿,图文并茂地登载于《民俗》杂志1990年第2期上。他的观点是:“像跳马节这样气势磅礴的祀马神的祭典,既不多有,也不多见。”当然,他还讲述了跳马中其他的有关内容。现将全文转载于下,以供大家探讨。

土家族的跳马节

在土家族的诸多巫祀活动中,“马”十分活跃。土家巫师自称“梯玛”,便是以马而名。梯玛,可汉译为马巫,即马族之巫或以马作通神的坐骑之巫。龙山坡脚、保靖比耳一带的梯玛还别称马轭,即行马者。苗市一带的梯玛还别称马哈,即驾马者。巫师——梯玛作祈禳之祭、驱邪之祭、求嗣之祭、送亡之祭、赎魂之祭、打胎之祭等,其祭马、歌马、舞马,确实是“马”味很浓。但像跳马节这样气势磅礴的专祀马神的祭典,既不多有,也不多见。笔者陋闻,仅见古丈县太坪村尚存此习。它虽也属土家祈禳节,本族称为“舍巴日”,但确独具特色。它的发现,为研究土家祈禳文化丰富了资料。

许愿·酬神

跳马节属公祭,其因也由事关公众利害而起,如久旱不雨,或蝗灾猖獗,或人畜瘟疫流行等。当地方灾祸连年不断,做尽了各种禳解之法,但是皆不灵验时,这才由巫师许愿“跳马”。

许愿,是求马神禳灾赐福,待时运真的好转,岁丰丁旺之际,便设祀“跳马”以酬谢。许愿,即许诺。

酬神,当然是丰收之岁举行,一是马神最灵验,二是丰年才有酬谢能力。一场“跳马”,其资源由寨民公众筹措,但耗费颇巨,尤其是届时各家亲朋好友都来庆贺,非岁丰之年,谁也招待不起。

报客·扎马

酬神跳马的时间,在岁初的第一个马日。筹备工作分两大项,一是报客,二是扎马。

祭日的前几天,各家自去告诉自家亲友,名曰报客。若几家亲友同在一条线路或一个村寨,亦可公推一人代报。土家一般以同姓世家聚而为村,代报最是常事。届时凡来贺者,必备祀品,一般为糍粑、糖糁、钱币等。集村而来者,还燃放鞭炮,甚或带着鼓乐、龙灯、狮子灯。礼品送各家亲戚,接待亦归各家亲戚。

扎马系巫师们的事。巫师扎马之时,必在一隐蔽之所,不到祭日,任何人不得窥视,当然,谁也不敢去犯禁。马至少要扎五匹,多者可八匹。扎马以两截竹篓为前后身,中间隔两个篾圈,以使人身能穿过为度,届时人在其中,作骑手。马头、马颈皆以篾扎架,糊白纸作白马,糊黄纸作黄马,染黑色即作黑马。马身披上布段,近地为度,以遮住骑马者腰身以下而勿露马脚。同时,还要纸扎一老爷,其状似坐在太师椅或敞篷轿上,两边绑以竹杠,以供届时役伕抬着游行。同样,未届祭日,谁也不能见老爷,此亦为大忌。

祭神·抢贺

至祭日,以溪河边较宽敞的沙坝为跳马坪。黄昏临近时,巫师领队入场。所带彩旗,插于四周。坪中置一大方桌为神坛,桌上置供品、杯、盘,燃烛焚香,巫师念咒请神。先杀大肥猪一头,以生血、生肉祭之,再端来几碗熟肉,是谓“先交牲,后上熟”。

一待祭祀完毕,鞭炮响起,是为信号,只见早已列队候在溪河对岸的邻近村寨前来祝贺的数条巨龙,数头狮子,一下子跃入水中,奔跑而来,是谓“抢贺”。据说谁抢在最先便能得神庇佑。届时龙腾狮跃,水花四溅,鼓锣骤响,万众呐喊,煞是壮观。

值得一提的是近邻苗寨也结队来贺,气氛融洽。其实土家族、苗族是早有姻联,彼此之间亲密无间。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几个背小伢儿的苗族妇女,手拿捞虾的三角网兜,腰挎盛虾的篾篓,届时将穿行于众人之中,作捞虾之舞,把亲密无间的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稀可乐

稀可乐,土家语,直译为杂古笼统。用在此时即为所有的表演、游艺都同时进行。苗族的捞虾前已说过,此外还有土家春祭最具特色的摆手舞、闹春牛、打粑粑、打溜子、吹木叶、盲人算命、钓鱼、舞龙、舞狮、武术等。凡有技艺者,凡喜欢表演者,都可混杂其间,尽兴表演。此时,跳马坪中燃起数堆篝火,无所谓主宾,无所谓观者,几乎人皆歌之舞之,各得其乐。

其实,这“稀可乐”的本意,乃娱神也,后人却以为是自娱,殊不知所谓自娱必须寄生于娱神这个载体之上。

抬老爷·审老爷·烧老爷

抬老爷是稀可乐中的一项活动。届时由两个役夫抬着老爷,四个役夫在旁边吆喝开道,在人群中随意穿行,那一阵阵、一声声的虎吼,似乎在抖威风。

主祭巫师看着稀可乐玩得差不多了,便令役夫停住轿,由他来审老爷。此时,场内一切活动停止,所有人都屏声敛气地围而观之,这似乎已靠近跳马祈祷的主题了。审老爷由主祭巫师发问,一人扮老爷作答。问的是年景如何?遭旱怎么办?瘟疫如何避?等等。答到后来,老爷无言以对,主巫怒曰:“当老爷办不了事,要你何用?打!”于是众役鞭挞老爷百数。主巫又令:“烧!”在人的呼呵声中,老爷即被投火而焚。

此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远古的重要信息:土家曾有过酋长公推制,而当公推出的酋长不能尽职时,即被人们焚而作祭。

跳马·烧马

跳马虽近尾声,但此刻才是高潮。在稀可乐的全过程中,众马皆陷伏于密林之中,待烧老爷结束,鼓乐声鞭炮声猛起,众马冲入人群跑进场来。绕场数周,圈定场地之后,便开始跳马(赛马)。跳马先在原扮者间举行,从跳马坪一头向另一头作赛马状。因负荷颇重,羁绊亦多,跑来并非易事。随后换人,可主与宾,可宾与宾,可寨与寨之间比赛。跳马其间,鼓乐声不息,炮火声不断,吆喝声不绝,用时颇长。

跳马结束,将马具堆放一起,巫师燃香焚纸,念动咒语,而后将马具一把火烧尽,是谓送神。

此后,众人各归其家,虽夜深,多不歇息,男女对歌,通宵达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