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氏族人的迁徙

四、鲁氏族人的迁徙

石马潭属古丈县高峰镇一个村寨,位于酉水之畔,与沅陵县莲花池一起被高望界大山脉阻隔。石马潭鲁氏族人的迁徙应是走水路。彭勃、彭继宽编著的土家族旷世古歌《摆手歌》后记中说:“这次整理,我们以记录较全的古丈田光南老人讲唱的《摆手歌》为蓝本,并吸收龙山秦恩如、田景臣等人讲唱的不同内容进行了初整并油印出来。”现摘录部分《民族迁徙歌》于下,以飨读者。

背纤的,

嘴巴舐着石壁;

撑船的,

闯过茨滩、凤滩,

船到莫托溪。

望天不见天,

两岸大树遮住,

看水不见水,

满河落叶盖满。

船过石马潭,

又过双溶洲,

望见雪花洞,

雪花飞满天;

望见九龙厅,

地势好凶险。

屁股贴在船底。

哎嗬,哎嗬,

汗流完,力使尽!

船过罗依溪,

又过占潭口。

……

走水路好上船,

走旱路好上岸。

上岸好,

爬在岩坎上,

攀着葛藤行。

上船好,

背着纤绳走,

挥着木桨行;

……

这是土家人溯酉水而上,一次有组织的群体性的迁徙画卷。但是,个别因兵乱、逃荒、避难而迁徙的故事,也时有发生。下面转抄的是《古丈县民间故事集成》中向秀娥讲述的一则小故事《打烂坳传说》。

那年大旱,老百姓苦极了,纷纷出外讨米要饭。一天,有三弟兄逃荒来到一个山坳边,他们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实在走不动了,只好坐下来歇歇。大哥首先开腔了:“我们三弟兄在一起讨饭,得的少不够三人吃,不如分散去讨吧!”三弟听了痛哭起来:“我年纪小,就这样分手了,今后找不到哥哥怎么办?”二哥听了也哭起来,他从背笼里取出一个鼎锅,狠心地说:“这个鼎锅是我们家的传家宝,现在只有把它打烂,各拿一块,日后兄弟三人见面时,以此为凭。”大哥听了思索半天,终于下了决心:“打就打吧!”于是用岩头把它打成三块。三人各拿一块,抱着痛哭一场,就各奔东西讨米去了。

从此,人们就把这个山坳取名为打烂坳,就是原来的罗依溪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说这三弟兄是鲁大王的三个儿子。鲁王遇害,三弟兄沿酉水逃到罗依溪背后一个山坳,打烂的不是鼎锅,是一个三脚铁撑架。大哥沿古阳河而上,来到热溪住下,二哥去永顺塔卧,三弟到高望界上的鲁家寨。据说土家人在火塘里不许用脚踩三脚铁撑架的习俗原于此。

几年前,我们在原罗依溪镇附近的鲁家溪,搜集到了一本《鲁氏族谱》,系民国九年(1920)的,题印有“鲁氏续谱”四个字,文内含历次修谱序(叙),其中一序为同治八年(1869)所写,另有家规、科目录、世系合订年表、鲁氏谱跋等。这对研究土家族习俗和湘西鲁氏源流有参考价值。原罗依溪镇有许多鲁姓族人,古丈县城古丈坪也有许多鲁姓族人。热溪村也正在续写鲁氏家谱。由此可见,石马潭鲁姓族人的迁徙路线大致应为:“石马潭—罗依溪—古丈坪—热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