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力嘎巴鲁大王

三、鲁力嘎巴鲁大王

比起向老官人,鲁力嘎巴知名度要小得多。在《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土家卷》一书中,有如下记载。

鲁力嘎巴,是西南官话湘西方言的传说人物,流传于湖南龙山水坝。其属英雄崇拜的传说。鲁力嘎巴是土家寨上有名的大力士,能降龙伏虎,多次帮助土王打败客王。客王无奈,就和土王讲和分疆界,在会溪坪立铜柱,客王管下七府,土王管上八府。客王一面讲和,一面派人用计害死了鲁力嘎巴。

这些内容对研究土家族历史及民族关系史有参考价值。

按:1963年,彭学广讲述,田永瑞笔录,32开纸2页,1500字,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龙山县资料本》,龙山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

图2-5 鲁氏族谱

彭勃先生在《永顺土家族》一书中写道:“向老官人田好汉、科冬毛人和鲁力嘎巴,他们的传说故事在永顺土家族人中,可以说家喻户晓。摆手堂里,中间供的彭公爵主,左右陪祭的是向老官人田好汉,有些是科冬毛人和鲁力嘎巴。”书中还记载:“鲁大王,是元朝初年反抗元兵入侵的英雄人物,是镇溪人。他与田万顷、孟再思等抗拒刘国杰进攻溪州,在明溪、镇溪、施溶桑木溪等地打了几场恶仗,后因寡不敌众,三人都战死。”

鲁力嘎巴和鲁大王其实是一个人,家住古丈县高峰镇的石马潭古渡口。1990年的《古丈县民间故事集成》中,就有《鲁大王的传说》这则故事。

“大茨滩,小茨滩,鲁王镇坐石马潭;人头矶,人头像,活神当年鲁大王。”这哀婉的《酉水号子》,包含着一个传奇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富饶的酉水两岸,住着勤劳的土家人民。他们男耕女织,打鱼捞虾,生息繁衍,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在这条河水的下游,有个大渡口,名叫石马潭。这儿群山对峙。在悬崖边屹立着一匹大石马。山腰,连着一条长龙般的大山脉。这儿自古就有“马头龙尾”之说。因地势险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山下河边,居住着几十户姓鲁的土家人。村里有一后生,名叫鲁力嘎巴,长得身强力壮,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为防外人的欺侮,大家一致推举他为寨主,因三兄弟中他为大哥,故叫他鲁大王。那时,朝廷腐败,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土家人民生活困苦,怨声载道。那年,鲁大王双亲相继去世,请阴阳先生来看墓地。阴阳先生指着长长的龙脉对鲁大王说:“你屋有皇帝之福分。”

“此话怎讲?”鲁大王不解其意。

“从今天起,你紧闭大门,在家服丧三年零六个月,神堂上放一碗水,碗上放三支箭,时刻一到,打开大门,自有妙招。”

“我没有战马?”鲁大王又问。

“石马到时可骑。”

“我没有千军?”

“满山翠竹,一个节巴一个兵。”

鲁大王将信将疑,但还是照着阴阳先生的话做了。等了三年,一天早晨,鲁大王的妻子不耐烦了,私自将门打开,刹那间,只见三支神箭“飕!飕!飕!”地向天空射去,无踪无影。这时,屋后满山遍野的翠竹全部炸开了,一个节巴伸出一个人脑壳,没长齐全,都相继死去了。鲁大王见状,自知不妙,气得死去活来。

再说那三支神箭,腾空而起,直向京城射去。京城皇帝刚起床,见床头插着一支箭,吓得一跳;他向金銮殿走去,发现柱头上也插着同样一支箭,吓得浑身发抖;来到龙椅边,只见龙椅上又插着一支箭,顿时吓得瘫倒在地。众臣连忙把他扶起,商量对策。一看三支箭,上面都刻有“鲁大王”三个字。皇帝大怒:“什么鲁大王鲁二王,定是存心谋害于我!”立刻传下圣旨,四处查找刺客,捉拿归案。

庞大的捉拿队伍,在钦差大臣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开出京城,查了三年零六个月,走遍全国各地,最后查到了石马潭。官兵一到,山崖上那匹石马日夜嘶鸣,闹得人心惶惶。钦差大臣虽然得知鲁大王就住在这里,但还不敢下手,于是上山去观看石马。大臣一见石马,便知是匹宝马,想拿它献给皇上,忙送它精料吃,然而石马死不开口,后又送给它青草吃,石马立即大口大口地嚼了起来。钦差大臣恍然大悟:这不是正王(朝廷所封)骑的马,而是草口王(野王)骑的马。于是用铁锤敲去了马下巴。可是,马下巴第二天又长了出来。

钦差大臣无可奈何,见那龙脉生得很旺,又驱使士兵去挖龙脉,可是,白天挖断,晚上又长合了。后来,打听到地脉龙神“不怕千锄万镐,只怕铜钉钉断腰”的谚语,马上打了几百斤重的大铜钉,牢牢钉在龙腰上。霎时,天崩地裂,天昏地暗,血水流了三天三夜,碧绿的小溪和酉水被染得通红,一直流到十里远才澄清。故此,这儿取名澄清,后演变成镇溪。而流血水的那条小溪,则取名为尸血溪。

官兵包围了石马潭。鲁大王大怒,举起双刀向酉水岸边的一条长形大石块砍去,条石分成了三段,形成了后来的三道岩。鲁大王见大势已去,连劈数十个官兵,冲出重围,向酉水上游奔去。到了绸子岩插旗杆的地方,鲁大王捡了块大石头放在水中,一跳跳过了酉水。官兵乘船过渡,尾追不放。鲁大王张弓搭箭,百发百中,一船船官兵被射落了水。可是,箭已用完了。最后,鲁大王来到公羊坪下方的瞿滩头,只见酉水两岸官兵摇旗呐喊,挡住去路;往后看,钦差大臣带着追兵蜂拥而上。在这重重包围之中,鲁大王不慌不忙,低头观看哺育自己的酉水,照着自己落在水中的面容,就在光滑的崖壁上,用指甲抠了个威武雄壮的人头。头上戴着乌纱大帽,以表与皇帝誓不两立的决心。然后,鲁大王高举双刀向钦差大臣抛去,双刀落于河岸,化成后来的双刀岩。最后,鲁大王毅然投进滔滔的酉水怀抱。酉水裹着英雄的遗体,流至石马潭时,山腰石马悲鸣,多情的酉水,把鲁大王高高托起,抛向半空,让其端端正正地坐在石马背上。

那个抠了人头像的大石壁,名叫人头矶。三道岩、双刀岩和人头矶,现已被库水淹没。如今,当你坐船经过石马潭时,只见悬崖之上那匹石马背上,一位勇士正端端正正坐着,雄赳赳,气昂昂,仿佛要向酉水扑来。石马下,还刻着这样一首由伍秉纯搜集整理的诗:

石马原来在此州,

不知度过几春秋,

大风吹来毛不动,

微风细雨汗长流;

遍地青草难进口,

满江洪水不低头;

秋风明月相陪伴,

天地为栏夜不宿。

按:20世纪60年代,笔者路过酉水河畔的人头矶,看到了石壁上刻画的人头像,与成人脑袋一般大小,头戴一顶乌纱大帽,十分威武。问陪同者,他说是用手指甲抠的,我仔细一看,这是些连续线条,像是用铁钻打凿的。若用指甲抠的话,应是断断续续的线条。最近我问非遗三棒鼓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德承老人(他是石马潭人),他说赞石马的那首诗原刻在石马潭去镇溪的路边石壁上,落款刻有某某人的四方形印章。可惜这些东西都被凤滩水库淹没了,没有留下影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