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坪村“跳马”的文化环境

一、太坪村“跳马”的文化环境

(一)太坪村的地理概况

古丈县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部偏东,酉水之南,峒河之北的云贵高原之余脉武陵山中段地区。地处东经109°44′42″至110°16′13″,北纬28°24′05″至28°45′57″之间。东接沅陵,南临泸溪、吉首,西抵保靖,北靠永顺,东西长51千米,南北宽40.52千米,所辖三个乡镇的总面积1297平方千米。地貌类型多样,中东部以山为主,崇山峻岭、沟壑纵横,海拔最高1146米,平均海拔680米,西部以台地为主,溶丘、洼地密布,海拔在300~500米之间,有“三个偏坡,不抵一个窝坨”之说。境内属于中亚热带山地型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475.9毫米,雨量充沛,雨水集中,东部与西部地域气候分布不匀,小地形气候复杂,垂直变化较大,山地送温效应明显。全县森林覆盖率高,青山苍翠,草木繁茂,绿化率高达73.32%,大气质量普遍良好。焦柳铁路、省道S229线纵贯全县南北,是湘西自治州唯一通火车的县。据2015年统计数据,全县总人口约14.1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83.3%左右,其中土家族56413人,苗族65505人。全县辖4个镇、8个乡、152个村,其中古阳镇有13个村,而笔者所调查的地方就坐落于古丈县古阳镇的太坪村。

太坪村位于古阳镇西南部,距县城约7公里,东接高坳,西连双溪洞山、宋家若,北与长潭接壤,南和天桥山交界。省道S229线、焦柳铁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由舍塔、太坪、小寨三个自然寨组成,共9个村民小组202户。耕地面积821亩(其中水田421亩、旱地400亩),茶园1600余亩(2011年新扩茶园280亩),果园125亩,林地6500亩(其中退耕还林1102.3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2280元。

太坪村溪流众多,是古阳河的发源地,沿河两岸土壤肥沃,适宜种茶。为发展茶叶产业,该村创建了全县第二个有机茶生产基地,修建面积达500多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一个,组建了沁心有机茶叶协会,大力发展“协会+基地+农户”生产模式,现共有会员518人,协会年产值过60万元。2011年全村茶叶总产量达2.8万公斤。近年,该村大力推进茶叶产业化,发展有机茶叶,效果颇佳。外出务工人数达350人,每年创劳务经济近210万元。

太坪村昔日只有向、鲁二姓,均为土家族。笔者所调查的村寨名为“大热溪”,解放后改为“太坪村”,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寓意村寨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太平、安康。土家语里“溪(ci55)”的意思是“两边是山,中间有一条沟”,“热”在土家语里有四种发音,每一种发音有不同的意思,“ze55”在土家语中是数词“四”,“ze35”在土家语中是“酒”之意,“ze21”则是“老鼠”之意,而“ze53”是“漂亮”“孙子”之意。村里人都将“热溪”读为“ze21ci55”,应该译为“老鼠多的山沟”。太坪村周围还有许多以土家语命名的地方,如三个自然村寨之一的“舍塔”,即土家语的“se35tha53”,汉语“旁边”之意,现今居住着十几户人家。

太坪村的后方有一座大山,形状像狮子的脑袋,内有可以容纳百人以上的大岩洞,洞内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洞口左右有向、鲁两家的两口水井,水质清凉可口,村民们都称之为“仙水”,而周围村寨少有。除此之外,村里还有像从狮子口中伸出舌头状的“土地坪”,后山有像铁链般的古藤捆绑着悬石吊在悬崖上的奇观。更有古时当地土家族人放马晒日的“马日堡”,操练习武的“武当山”,以及引来百鸟争留的“歇凤巢”。

整个太坪村依山而建,地势起伏大,以山地为主,山高林密。这样的环境不禁让人对其神秘的自然力量产生无限的遐想。不仅如此,太坪村还有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它几乎处于土家族和苗族的交界之地,翻越整个村寨过去之后便是苗族以及汉族的聚居地,所以太坪村是被苗族和汉族包围的地方,用“孤军深入”来形容并不为过。而其又有着众多以土家语命名的地方,可见自身的文化保存的比较完整。各少数民族人们和谐安稳地生活在同一地区内,不仅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支撑,更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价值导向。这就使得笔者在观察“跳马舞”的传衍进程时,更需均衡考虑和关注其地域伦理共识。

(二)太坪村的历史与现状

古丈县是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山区,土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1984年以来,其境内的河西白鹤湾战国楚墓群大量文物的出土,揭示了土家族文化与巴楚文化交融、碰撞、借鉴的历史事实。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酉水之畔的河西一带,秦国、楚国、巴子国之间战争不断,白鹤湾楚墓群上百座墓室的发掘,上千件铜铁兵器的出土,让人不难想象当时战争之频繁,声势之浩大。楚、巴、土著遗物共存一穴的历史现象,又让人窥探到多民族文化在酉水沿岸争强斗胜的历史。下溪州土家英雄向老官人(向宗彦)与鲁力嘎巴(鲁大王)的后裔,为避战乱,先后从山东到沅陵,沿着酉水、古阳河迁至古丈县古阳镇太坪村的大山之中。

传说先秦时期,西周初加封周公长子鲁伯禽为鲁元公居山东曲阜。世代传流至清道光年间,鲁仲连为第一代始祖,至今两千多年。此后,曾有一位鲁裕公受命来湘征剿武陵蛮。后告老于辰州(今湖南沅陵),其后代为谋发展分别去了湖南的桃源、永顺、古丈等地,这些地方原来均建有鲁姓祠堂。现今已查找到同治八年(1869)编写的鲁姓前谱,存于岳麓书院。民国九年(1920),永顺、桃源两地的鲁姓祠堂联合编写鲁姓后谱,且班辈字派统一。而古时前来太坪村居住的则是鲁传书的四个儿子,分别名为鲁信良、鲁信阳,鲁信涛、鲁信准,他们在此开荒种地,耕作五谷杂粮,饲养牲备家禽,开始自谋生活,繁衍子孙后代。

(三)太坪村“跳马”的传播轨迹

土家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千百年来长期积淀形成的原始礼仪中,具有神秘瑰丽的楚声遗韵。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所形成的以酬神还愿为目的的傩祀傩戏,以祭祖为主要内容的舍巴歌舞以及毛古斯,早已在人们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迁徙至古丈县古阳镇太坪村一带的鲁氏、向氏族人,将土家族古老民间歌舞和民间祭祀充分地融合起来,并融合了部分汉族和苗族的文化基因,从而逐步形成了“跳马”这一节庆歌舞活动。

“跳马”大约起源在明初时期,据老人回忆,1942年曾举行过一次,1946年也曾举行过一次。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就一直未曾举行过。

1989年2月20日(农历正月十五),首次恢复了土家族跳马节。湖南电视台和湘西州电视台《湘西行》摄制组一行来到湘西州古丈县,刚开始打算做一期关于古丈毛尖茶的纪录片,后经当时供职于古丈县文化局的伍秉纯先生在会上对太坪村“跳马”所作出的文字和口头介绍,最后摄制组导演当即拍板,用镜头记录下了当时跳马活动的盛况,并在中央电视台的《神州风采》栏目中播放。

1991年10月21日,参加“中国少数民族傩戏国际学术讨论会”的200多名代表在古丈县实地观看了独具特色的土家族“跳马”傩祀傩舞的田野表演。

1997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40周年,古丈县代表队在庆典上向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好友们表演了土家族“跳马”。

2002年8月,湖南卫视《乡村发现》栏目组一行来到湘西州古丈县太坪村拍摄《土家族跳马》民俗纪录片,并在省内外多家电视台播放。

此外,湘西州电视台《把丰收的喜悦跳出来》电视音乐片拍摄了土家族“跳马”的表演过程。时至今日,每每逢年过节,太坪村的跳马便会进县城参加新年迎春等各项文娱活动。

从现今掌握的跳马文献资料看,古丈跳马节活动的历史较为悠久,对古丈“跳马”记载最为详尽者当数苗族学者石启贵先生,在他1940年所写的《湘西土著民族考察报告书》中对古丈跳马活动就有详细记载。石启贵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湘西苗族学者(祖籍花垣县,生长在乾州),20世纪30年代曾协助我国著名民族学家凌纯声、芮逸夫调查湘西苗族。他在长期的实地调查中,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因古丈县境内亦居住着许多苗族同胞,因此古丈县也是石先生调查的重点。由于当时湘西土家族还未被确认为一个单一民族,故他将古丈土家族的跳马活动误认为是苗族的跳马活动,但他对古丈热溪、宋家若一带跳马活动的记载恐怕是新中国成立前所有文献中最为详尽的。

除了石启贵先生在有关跳马的记载外,还有1957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访问团古丈分团访问工作报告》中有关土家族跳马的记述:“(古丈)太坪、宋家若等处的土家族,有造旗舞、调年舞、跳马舞等。”另有1989年2月20日首次恢复土家族跳马节的实况录像带一盘,搜集跳马资料录音带4盒,跳马活动照片50余张。《湖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资料卷》中对古丈跳马舞、造旗舞的源流、基本动作、服饰道具、音乐、场记等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湘西文化大辞典》中也有“跳马”“跳马舞”“造旗舞”的词条。

从文献资料到通过电视媒体的宣传,再到多方人员共同努力的推介,土家族“跳马”开始受到外界的关注。“古丈跳马节”于2009年由古丈县申报入选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项目已确定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是鲁选明。这标志着这一珍贵的艺术形式从尘封的历史中走了出来,向世人展示了土家族厚重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