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择日
读者或许会问:“土家族跳马既然定在农历岁首第一个‘马日’,为何又有‘择日’这一程序?”这里得从下面两种情况加以说明。一是下一年跳不跳马,二是何日跳马。
择日一般是在腊月间进行。倘若这年之内出现了蝗虫水旱,或人畜瘟疫,或兵燹匪患等灾害,导致粮食歉收,生活困难和社会动荡,根本无条件和精力举行跳马活动。因为跳马活动开支甚巨,且为乡民捐募。在此情况之下,村里头人邀约大家商议,推迟跳马活动,改新年后第二年再举行。
当然,这一决定,得向土地菩萨禀告。于是寨主与土老司一行数人,来到土地堂前,焚香烧纸,磕头禀报:“当坊土地大人,今年年成不好,又遇天灾人祸,生活无着,难以举行跳马。故此,推迟在下年举行跳马以酬谢大人。”此时,同样要掷珓,以得一次“圣珓”,表示土地神同意了。未得“圣珓”,再掷珓,总有一次会出现“圣珓”的。这里要交代一点,推迟只能一次,第二年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要如期举行跳马。
再说说跳马日的择定。天干地支,源于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次按固定的顺序相配,有六十个组合,既为干支纪元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用于纪月、纪年、纪时等。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天道地道决定着人道,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时空,时空以定世界。万物虽长于地上,但是万物的荣盛兴衰都离不开天。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亦称六十花甲。十二地支还有相匹配的十二生肖,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马日”即“午日”。午日一共有五个,即庚午、壬午、甲午、丙午、戊午。若遇上“戊午”日举行跳马,最为吉利。因十天干配五方,戊属中央,于五行属土,以戊代称土。“戊年”正是敬土地神的跳马日呀!况且戊之言茂也,万物皆枝叶茂盛。
跳马日为岁首第一个马日。然而,正月春节民间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怎么将跳马与春节诸项民俗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个需认真考虑的问题。土家族的习俗,腊月二十九要过“小年”;腊月三十,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过“大年”;除夕守夜烧旺火,大年初一过春节,正月十五过元宵,真是热闹非凡。
按历书所示,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二日,总有一天要逢马日。如2018年农历正月第一个马日为正月初四“壬午日”,阳历二月十九日。若将正月初四定为跳马日,那么正月初一、初二、初三为马日前三天,都要举行文娱活动,特别是初三,为马日前夜,特别热闹,既要贺马、唱戏,又要操旗、调年、演稀可乐。初四凌晨,马日来临,还要进行出马、跳马、烧马等祭祀。然而土家人还有新年行亲走眷、回娘家之习俗,使跳马系列活动难以举行。怎样解决这一矛盾?聪明的土家人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凡是正月初一至正月初四为马日的,跳马日改为第二个马日,即正月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正月初五至正月十二为马日的,不予更改,照旧举行。像2018年正月第一个马日为正月初四,则更改为正月十六第二个马日,而马日前一夜(正月十五)的诸项文娱活动,恰巧与元宵佳节相重合,当时现场是人山人海,通宵达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