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调年
清同治《保靖志稿辑要》称:“正月初间,男女齐集歌舞,祓除不祥,名曰摆手,又谓之调年。立秋日和春秋社日亦如是。”
清光绪《古丈坪厅志》载:“每年正月初三至初五初六夜,鸣锣击鼓,男女聚集,摇摆发号,名曰摆手。以祓不祥。”古丈县土家族聚居的断龙山镇田家洞一带跳社巴舞,是春社日举行的,群众又称跳社巴巴。当地至今还盛传一首古歌:
浦土泽下来断龙山,
走到田家洞去赶场,
热闹不过田家洞,
转来细塔看调年。
图4-12 跳调年舞
热溪村打鼓调年活动,是跳马节中一个组成部分。听当地老年人说,调年一般在土家族过小年这天,即腊月二十九日傍晚开始,正月初一结束,共三天,地点是寨口土地坪。凡遇举行跳马之年,则又要在马日前三晚进行调年活动,尤以马日前夜最为热闹。调年是紧接操旗进行的。土地坪中央,四张八仙桌拼作鼓台,两名锣鼓手伫立在上面,击打调年鼓。寨上老人穿着青色长衫,扎起腰带,带领青年男女,围着鼓台,摆手调年。天渐渐黑了,四根粗大的蜡烛被捆在鼓台四角,一齐点燃,为大家照明。陆续赶来的男女老少,自动加入队伍,在锣鼓声中围圈而舞,尽情欢跳。两人一组,面面相对,踢踏摆手,翩跹进退,扭腰旋转,刚健有力,大都跳些模拟农活的动作。舞姿矮健,粗犷大方,乡风浓郁。人们边跳边唱,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向意中人表白爱慕。
现将石远鳌等人编写的《湖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资料卷》中有关摆手舞的资料摘编于下。
一、概 述
摆手舞的形式和特点,会根据土家族人民居住的地区不同,族系不同,生产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摆手舞的场面比较庞大,所以舞蹈形式不能太繁杂,比较简单。首先一人在摆手堂中央,打锣鼓,然后很多人围绕着锣鼓,随着鼓锣节奏,一边转大圈一边跳摆。但也有的地方把鼓锣放置于一旁伴奏,两排对跳和摆出各式图案,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纯属于群众性的集体舞蹈。
摆手舞动作的动律和韵律又有它们共同风格特色,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走动顺拐时,重拍下沉,双腿屈膝,全身颤动。顺拐,在摆手舞动作上,绝大部分是顺摆,即摆右手出右脚,甩左手出左脚。俗称甩同边手。
摆手舞的动作节奏轻重分明,以锣鼓伴奏指挥摆手队伍和变换动作与队形。动作以手摆动作最多,脚是随着手的摆动踏着节拍,双膝自然闪动,手一般摆得较低,不超过肩。其节奏多为重拍在下,即第一拍始终往下沉,显得稳重粗犷,健美有力。
土家族人民的劳动生活,是舞蹈起源的现实基础。土家山区山高路险,前是悬崖,后是峭壁,上山种地和家中饮水多用背背(少有肩挑)。行走时,都是侧身、顺拐、下沉、颤动前进,这样桩子稳,既安全又能背更重的东西。但舞蹈动作并非生活的原型,它对每一个动作都进行了艺术加工,如在“挖土”“插秧”“挽麻”“撒种”“摘苞谷”等动作后面都要添上单摆和装饰性动作。
摆手舞的动作,大概可以分以下几类:
一是娱乐性动作(不反映任何农事活动的),如单摆、双摆、回旋摆,只是单纯的摆手,作为装饰性动作,或用于开头和结尾。前走三步,两手向左右各摆一次(单摆)或两次(双摆)。
二是表现旱地生产运作,如砍火畬、挖土、摘苞谷等,在这些动作的后边都接有单摆,整个动作衔接得更顺畅,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是反映水田耕作的动作,如插秧、踩田、割谷、打谷等,后面都以单摆为衔接。
四是生活动作的模拟。如打粑粑、打蚊子、梳头、抖狗蚤、喝豆浆、打草鞋、钓鱼、打猪草等,这些动作很容易使人理解,只要一摆动就可以看出是在表现什么内容。
摆手舞进行时还穿插唱摆手歌与山歌两种,唱时多为喊腔(“坡头腔”),旋律性不强,但颇为健朗,能表现强烈的欢乐情绪。山歌调十分丰富。如“清明时节正春耕,忙得无空抽口烟,挖完上坡下坡转,脚酸手软腰筋断”。也有诉说长工苦的,如“太阳当头火样红,财主逼我做苦工,苦情可到我家看,苞米里面夹葫葱”。另外,也有表现爱情生活的,如“月到十五正团圆,甘草蜜糖一样甜,称心兄妹同枕睡,恩爱夫妻到百年”等。摆手舞的山歌唱腔多为2/4拍,与其他山歌类似,声音高亢辽阔,感情朴实。
摆手歌舞队,男女老少均可参加。男的头包青丝帕,身穿枇杷襟式的布扣对胸便衣,脚穿布鞋或麻草鞋,手拿朝筒或长青树枝。女的头梳五股长辫,缠红头绳,身穿满襟外脱肩便衣,并配有花边、大扣花、小扣花、银饰牙签等装饰品,脚穿绣花布鞋,手持一根一尺见方的白竹方帕或白绸子绣花手帕,头上包青丝帕,挽发髻,插银簪,耳戴银饰耳环,手腕戴银镯或玉圈,身背花背笼,背笼里放有五彩纸花。
二、音 乐
(一)打击乐
传授者:田其根、田仁信、彭继良等
记谱者:易方文、龙泽瑞等
(二)曲谱
三、服饰道具
(一)服饰
1.男服装
图一 青丝帕
图二 大裤口便裤
图三A 琵琶襟布扣对胸衣
图三B 琵琶襟布扣对胸衣
图四 多耳麻草鞋
2.女服饰
图五 闺女五股盘辫
图六A 金耳环
图六B 玉圈子
图七 满襟外脱肩便衣
图八A 便裤
图八B 便裤
图九 大扣花和小扣花
图十 牙签
图17 绣花布鞋
图十二A 花围兜
图十二B 花围兜
图十三 妇女青丝帕
图十四 满口花板尖儿鞋
(二)道具
图十五 一根长辫
图十六 黑色齐眉棍
图十七 大红色朝剑
图十八 长柄大刀
图十九 长青松枝
图二十 土花手帕
图二十一 花背笼
图二十二 小彩旗、龙凤旗
(三)场记
跳法:男女众人在未出场前,自由地站在锣鼓四周,一人领唱,众人合。唱到摆手歌中的“喂”时,众人出场拥向锣鼓,男女交叉围成圆圈,圈中两人击锣鼓,众人逆时针方向起舞。动作次序是:
打击乐1 〔1〕~〔4〕,做“单摆”
打击乐2 〔1〕~〔4〕,做“砍火畬”
打击乐3 〔1〕~〔6〕,做“掀卡子”
打击乐4 〔1〕~〔8〕,做“挖土”
打击乐5 〔1〕~〔8〕,做“撒种”
打击乐6 〔1〕~〔7〕,做“种苞谷”
打击乐7 〔1〕~〔8〕,做“插秧”
打击乐8 〔1〕~〔4〕,做“露草”
打击乐9 〔1〕~〔4〕,做“踩田”
打击乐10 〔1〕~〔4〕,做“挽麻团”
打击乐11 〔1〕~〔6〕,做“割谷子”
打击乐12 〔1〕~〔7〕,做“打谷子”
打击乐13 〔1〕~〔6〕,做“晒谷子”
打击乐14 〔1〕~〔8〕,做“纺棉花”
打击乐15 〔1〕~〔8〕,做“打粑粑”
以上打击动作可以任意反复,当演奏调换锣鼓点后调换动作。任何一个动作都能在场记图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