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贺马

二、贺马

马日前一天下午,还要进行一场热闹异常的贺马表演。贺马,即祝贺土家跳马节。离热溪村较近的宋家若、毛坪、白岩、盘草、长潭等村寨的客家和苗家人,与土家早有姻联关系,彼此和睦相处。他们纷纷组织庞大的龙灯、狮子灯、武术队等贺马队伍,抬着用竹摇竿绞着的长串鞭炮以及三眼礼炮,在鼓锣声中浩浩荡荡向热溪村汇集。主人亦出动溜子队、操旗队,抬着老爷出寨迎客。宾主汇合后,一路炮火连天地向土地坪奔去。在土地庙前祭拜土地神后,两路人马绞在一起,呈现出龙腾狮吼、刀飞棍舞、旌旗猎猎、浓烟滚滚等场景,好一幅民族团结大画卷。

玩龙灯又称舞龙,是古丈县各族人民一种古老的民俗舞蹈,反映人民对龙的崇拜。龙灯身长约20米,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各部分之间用布匹相连接。龙头扎制得精美、雄壮,龙身为篾扎龙节,龙尾如同鱼尾,可左摇右摆,十分灵活。龙皮为布匹,鳞甲为金黄色,闪闪发光。舞龙者由数十人组成,有耍龙宝、舞龙头、抬龙节、舞龙尾的,亦有龙前抬牌灯、花灯、鱼灯、虾灯的,还有龙后面打锣鼓点子和吹唢呐的,为舞龙的伴奏和指挥。舞龙有摆龙、滚龙两种。摆龙龙头高大,张口瞪眼,造型雄壮,左右摇摆,威风十足,适合挨家挨户拜年,扫除瘟恙邪气;滚龙制作小巧玲珑,节数较少,舞龙时能上下翻滚,腾飞扑跃,还能爬上几层高桌进行高难度表演,令人拍手叫绝。

相传龙是吉祥之物,故春节期间有玩龙灯的习俗。待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又要举行声势浩大的钢火烧龙表演,最后将龙请下海,让它回到龙宫。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图腾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象征。所以,玩龙灯是贺马不可缺少的民间舞蹈。

图4-9 苗族舞狮

狮子灯也叫狮舞,是苗族同胞喜爱的民族舞蹈,历史悠久,流传地域广泛,遍及湘西苗族聚居区,尤以古丈县盘草、万岩等地的舞狮最为出名。一般由两人蒙上布和毡毛制的狮服表演,一人在前面耍球引狮,一人在锣鼓声中表演狮子的各种神态,或翻滚跌扑,或爬上四五层由桌子搭建的“一炷香”高台,进行高难度的表演,尤以“踩翻天印”“背桌下跌”最为精彩。狮子为中华民族心目中的瑞兽,象征吉祥如意,舞狮活动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纳福的美好愿望,常常在贺马等集会庆典上为节目助兴。狮子灯又常与武术表演相结合,狮子队往往由武术队来护卫。武术队伍里有流星、挡耙、刀、叉、棍等兵器。舞狮由锣钹点子指挥,其打法如下:

狮子灯基本动作有擦毛、擦虱、打滚、降宝、扑桌、笑天、翻天印、下桌、拆桌、收灯等。特别是盘草狮子队技艺高超,1942年,20多人的队伍去乾州参加百狮会,其精彩表演被湘西王陈渠珍看中,特将该队接到军营中为官兵表演。省长何健闻讯还调他们去沅陵城舞了31天,给每人发“游艺员”胸章一枚,并奖励洋钞100元。

除有组织贺马队伍之外,还有许多前来看热闹的散客。他们有的来自县城和附近的村寨,有的来自乾城县的马颈坳和保靖县的葫芦寨等地。他们来到这儿,热溪的土家人一视同仁,不管认不认识,是亲非亲,都敞开胸怀,将他们一律接进家中,倾其所有,热情款待。村子里,家家户户宾朋盈门。餐桌不够用,就用大门板,在坪坝摆起长长门板宴。这长龙似的门板宴,从村子的这一头一直摆至村子的另一头,大家欢聚一堂,划拳碰杯,共庆土家跳马节。人们常以接待的客人愈多而感到愈荣耀,感到愈自豪。这真是:

摆起长门板,款待十六方;

来的都是客,酒浓茶亦香。

土家与苗汉,跳马聚一堂;

举杯话桑麻,国富民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