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跳马

四、跳马

跳马是系列节目表演的高潮,是压台戏,也是最后一场。

当天傍晚,天尚明亮时要调年,擦黑时演稀可乐,待到午夜零时才“出马”。

午夜零时,三声炮响,夹马号齐鸣,鞭炮声连天。事先潜伏在村后山沟里的马队、旗队配合列队,沿着插有油香路灯的道路穿寨奔向广场(土地坪)。马队之前抬着一个“老爷”(篾和纸扎成)。七八个“小鬼”(少年扮演)簇拥着“老爷”,吆喝着奔向广场。“小鬼”手握皮鞭驱赶人们让路。一把“万民伞”在鼓台上旋转,待候“老爷”。“老爷”在场上转了三圈之后,马队冲锋入场。马队入场后,“老爷”带领马队举行敬神仪式(敬当坊土地神)。敬神毕,用长竹竿串起的鞭炮尽情燃放。马队狂奔,彩旗飘舞,鞭炮暂停,马步改慢,由广场中鼓台锣鼓打点指挥,节奏分明,步步紧扣。马队带旗队演出各种队形。最后,急鼓催战。马队转了三圈冲出广场。“老爷”随后赶去,集合于一个山沟荒地,稍停一会。好似战后休整,就地再演一幕“审老爷”的戏。又由那位老者用土语问“老爷”有关国泰民安、社会安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瘟疫、人畜平安诸事。“老爷”一一作了满意回答。最后问到“老爷”是否肯管村里“牛吃麦马吃荞”之事,“老爷”斥老者多嘴管闲事,态度傲慢。老者纠着“老爷”之错,令人责打“老爷”四十大板,并以火化。此时烧了“老爷”和“马骨”,跳马至此结束。

热溪跳马是有历史渊源的。它的形式和内容早已俗定约成。它的演出都是以老带少,由本地的群众演出,并不外请导演演员。它既是元宵节群众娱乐形式,又是经过锤炼的艺术形式,特别是当地群众祭神祈祷形式。它集歌舞于一体,集民族团结社会太平的愿望与丰收欢庆的情感于一体,集祭神祈祷的意愿与怀念土家祖先的感情于一体,集生产、生活的欢乐与征战胜利的欢呼于一体。像这样系列的、大型的、载歌载舞的民族节目,在我国各兄弟民族中是没有的,在世界各民族中也是罕见的。

跳马系列节目反映了我土家族先人团结爱国、勤劳勇敢的风貌。从操旗沿用历史上各朝代旗和五星红旗,说明我土家先人维护国家统一。从稀可乐角色中有土家、苗、汉各种艺人的出现,说明土家祖先拥护民族团结。它是我土家先人生产、生活、征战和思想感情的再现。

热溪土家族向氏人们来源于沅陵县莲花池。从有关土家先人——向老官人驯服了沅陵马草坪的神马,并骑这匹神马征战的传说,可知向氏祖先的跳马活动是为纪念向老官人和他的神马。无独有偶,热溪土家族鲁姓人们是从沅陵石马潭一带迁徙而来的。石马潭是鲁氏先人鲁力嘎巴喝了御酒滚下马的地方。鲁力嘎巴是土司王彭士愁的勇将。热溪鲁氏祖先也为纪念先烈,同向氏族人一道创造、保存、发展了跳马系列节目。

所以以往热溪向、鲁二姓同心同德,合力把跳马演得那么虔诚,那么热烈而又那么神秘。至于热溪跳马起源于何时兴于什么朝代,这有待于土家族古代文化研究者去研究了。

(向光福,古丈县太坪村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