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厄巴舞

三、厄巴舞

(一)基本内容

厄巴舞(奓巴舞和厄巴舞的统称)主要流传于古丈县断龙山乡兴风坪村和红石林镇马达坪村,以土家族妇女表演为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祭祀娱乐舞蹈。

断龙山乡兴风坪村流传的奓巴舞,又称扎巴舞,也有村落称之“古斯帕帕”,是祭社“扎巴日”活动中的一部分。其有下面六套表演动作,每套动作四拍,反复四次。

1.头人祭天

一群姐妹随头人跨步而来,兴高采烈地聚拢于祭天坪,大礼跪天。

2.磨鹰展翅

模拟磨鹰,展翅遨游蓝天,雄视四野。基本动作:手脚同边向前跨,头上仰,先左手左脚跨步,双脚前弓后箭,身体侧向,前左手随头部上扬,后手(右手)向侧后伸直,臀部上翘。

3.猴子摘桃

模拟猴儿动作。基本动作:先左后右,半蹲,左脚跨步,身体前倾,双手前上方弯曲,呈准备攀摘动作,左脚跨,身体向右侧、右脚跨,身体向左侧,双脚跃起,双手上举作摘桃状,脚落地、蹲式,双手拟捧桃作吃状,收势。

4.猴子戏蛙

模拟野猴戏蛙,展现勇猛、果敢和机智灵活形象。基本动作:两脚矮桩半蹲,身体前倾,双手着地,双脚向前跳跃,蹬离地面,双手作拨拉状,重复一次。后两节双手向内弯曲,齐胸,先左脚向前跨步,成半蹲式,双手随身向右侧转,收势。再右脚向前跨,半蹲,双手随身左侧作弯箍状,臀部翘起。

5.猴子捞月

基本动作:半蹲,上身前倾,先跨左脚,两手侧平展,手脚同边同向,收势半蹲,头后上仰,手上弯曲至颈后,呈仰望状,各式均呈半蹲矮桩,左右互换,收势。大有展示妇女柔美细腻的情趣和优雅纯洁的情思,表达对美的追求和无限神往。

6.母鸡下蛋

模拟母鸡护窝生蛋。基本动作:开胯半蹲,双手后伸半展开成翅膀状,身体前倾,左脚跳起落地,左腿半蹲站立,右脚抬起弯曲,即半蹲式单脚弯曲站立,收势。换边换脚、两脚两手同前势,翘臀,模拟母鸡形态。突出母性无微不至的情愫。

红石林镇马达坪村流传的厄巴舞。土话译意,“厄”,指猴子;“巴”,作“跳”理解,又可当“看”“看见”。厄巴舞,就是模仿猴子跳舞。基本动作:猴子探水中月、猴下水游泳、扭臀献媚、猴子捞月、猴爬坎、拜菩萨、猴捞鱼和群猴跳圈八个表演动作。

厄巴舞的表演形式、过程和动作基本上与奓巴舞相吻合,只多了拜菩萨和群猴跳圈两个动作。厄巴舞的故事情节:月明之夜,一群野猴下山,看到水中之月猜疑不定,但不及细想便下水游泳玩个痛快,玩累了,再想起水中之月,潜水捞之,不得,爬上岩坎探望,跳来跳去如人祭拜菩萨样,再下水捞,复得鱼,便弃月捞鱼,收获颇丰,高兴跳圈祝贺返回。

(二)项目论证

第一,厄巴舞盛传于五代后期,最初是祈禳祭典活动。2009年,在古丈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大力倡导下,厄巴舞在一年一度的田家洞社巴节上亮相,马上成为有地方特色的节目。厄巴舞是继土家族哭嫁歌之后,又一个反映土家族女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这使土家族女性美德的文化得到更好地展现。厄巴舞既丰富了民族舞蹈艺术的内容,又为研究土家族先民,尤其是土家族妇女,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第二,两种舞蹈中的六个动作完全一样,均模拟群猴天真、活泼好动、无忧无虑的群体生活。舞蹈中频繁出现的展肢、翘臀、仰头扬手、挺胸跨步、跳跃等形象的舞蹈动作和独特古朴的舞蹈元素,展示出了土家族女人的聪慧、大方和对美的追求,热爱生活,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兴风坪为代表的奓巴舞显得偏重示媚,而以马达坪为代表的厄巴舞则追求猴味和嬉戏,表演时画脸谱或戴面具,衣裤多用棕及棕叶装饰。

第三,厄巴舞将女性自身的美,即形体美、心灵美,通过虔诚地献舞展示,以取悦族神。同时,吸引异性的舞蹈理念也尽在其中,成为田家洞土家族社巴节祭祀活动中的压轴节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