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稀可乐
稀可乐表演是在马日前一天晚上,紧接操旗和调年之后进行的。与操旗、调年不同的是,它仅表演一次,不是前三晚都要表演。这是因为,操旗、调年是民间世俗舞蹈,是“阳人”跳的,基本成形,每晚跳一跳,接待远近亲朋,为节日营造欢乐气氛。越跳得多,越增进彼此之间的情谊。而稀可乐,最原始的本义是,一群“山鬼”扮演各种角色,跑到土地坪,来参加土家跳马盛会。山鬼(阴人)和接下来要表演的跳马(阴马),只能出现一次,决不能重复。
稀可乐,以往资料写成“西可乐”,因是土语音译,完全是一回事。写于1957年的《湘西土家族访问团古丈分团访问工作报告》中,这样写道:“喜灯(又名稀可乐),是男女化装后扮成渔、樵、耕、盲四种角色,人数多少都可以,边打锣鼓边吹木叶和土号(铜制号),玩到尽欢而散。”
稀可乐确切含义,暂时还无法确定。现有四种说法可供参考。①“稀”意译“铁”,“可乐”即“荒笼柯”,连起来意为用铁制的生产工具去开垦荒山,表现远古时期土家先民披荆斩棘、刀耕火种时的欢乐情景。②稀可乐意即铁砣子。一则土家民间故事中,就有一位农妇用绳索拉铁砣子在地里来回行走,以除去杂草的情节,这与上边的说法近似。③“稀可乐”即“打鸣咳”的意思。打鸣即召唤,咳即玩,整个意思是“大家邀约玩热闹去”。④有人还把它意译为杂古笼统。好了,还是让我们从稀可乐表演的本身去推敲它的含义罢。
稀可乐表演者多为男性,有的头戴罗皮帽,有的用帕子遮着脸,有的倒披蓑衣,装扮成一群山鬼子从马扎冲呐喊着冲进土地坪,表明山鬼子也高高兴兴地参加土家跳马盛会。他们在灯笼火把油香的映照下,在坪场当中分头表演打粑粑、钓鱼、扎篆、掳虾、算命、打卦、打莲花闹、送春、玩鸟、打九子鞭、打三棒鼓、打溜子、拍渔鼓、吹木叶、唱山歌、春牛耕田等妙趣横生的原始生活动作,并与观众进行互动。如打粑粑的两个男士,蓑衣倒披,用勾勾槌向粑粑槽(地面)使劲反复捶打。扮演妇女的在一旁演做粑粑的动作,并向围观人群送粑粑,同时说道:“你一坨,他一坨,中间还有一大坨。”又如春牛耕田,化装成牛的人(一人或二人),皮褂子反披着,用枇杷叶作牛耳,用稻草扎两只角,在前面爬行,摇头摆尾装成拉犁状,另一农夫戴着斗篷蓑衣,掌着木犁(去掉铧口),手拿竹鞭驱牛耕田,喝骂之声不绝于耳,将田间劳动情趣表演得淋漓尽致。有时,两头牛碰在一起,表演激烈诙谐的牛打架,惹得观众捧腹大笑。算命盲人拉着胡琴,给观众用土话算命。钓鱼的手拿钓竿,不时向人群中抛饵,猛扑过去声称抓到一条大鱼(一般是逗惹年轻妇女)。捞虾者多系苗家妇女,她们背着小孩,手拿三角捞兜,腰系篾篓,穿行人缝间,作掳虾、提兜、捧虾、装虾等连续动作,天真烂漫,滑稽可笑。稀可乐表演带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反映了土家人民纯朴、开朗、幽默、风趣的性格,表演中既夸张,又不乏细腻。
图4-13 打粑粑表演
图4-14 蚌壳灯
图4-15 打九子鞭
图4-16 捞虾
图4-17 拍渔鼓
图4-18 打三棒鼓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表演稀可乐的有男也有女,再不搞男扮女装,衣裳也较讲究,接近生活和舞台装束。道具也较真实,如用真糯米,在真粑粑槽里打粑粑,或用萝卜片片做粑粑,向观众抛去,众人抢接粑粑,有点像土家上梁甩梁粑的味道,将稀可乐表演推向高潮。表演稀可乐时间较长,这里无论男女老少,主人宾客,演员观众,全体出场,逗趣耍笑,插科打诨,尽兴娱乐,各得其趣,直至深夜,真是可喜可乐也。
毛古斯在古丈土家地区叫故事帕帕,是一种极其古老的表演艺术,在舍巴节上与摆手舞穿插进行。其表演内容有歌有舞有对话有大量的生产动作,还有简单的情节与场次。演出者身扎稻草,头戴草辫,所表演的内容多与纪念祖先教育后代有关,是古老的原始戏剧活化石。它所保留的节目中有接老爷、钓鱼、打粑粑、做阳春、打猎、吹木叶、唱山歌等,再现了古代渔猎过程,反映了劳动的艰辛,以及获得食物后的欢乐,也有表现对剥削者的愤懑和反抗的情绪。毛古斯中的草人与稀可乐中的山鬼性格极相同,甚至连有些对话都非常相似,如毛古斯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你们从哪里来?”
“我们从岩坎脚下来的。”
“你们昨夜在哪里睡?”
“我们昨夜在棕树脚下睡。”
“你们吃的是什么?”
“我们吃的是棕树籽籽。”
“你们喝什么?”
“我们喝的是凉水。”
“你们穿的是什么?”
“穿的是棕树叶叶。”
稀可乐表演开始时,山鬼入场后亦有一段人鬼间的对话。
“你们从哪里来的?”
“我们从马扎冲来。”
“你们住在哪里?”
“我们住在岩爬爬。”
“你们吃些什么?”
“吃的尽是些棕苞籽籽。”
“你们穿什么?”
“穿水麻叶衣服。”
还有,毛古斯中钓鱼、做阳春、打粑粑等节目,在稀可乐中亦有相应的表演。虽然情节比较简单,却独具特色。如用牛耕田闹春耕就很直观,有看头,惹人发笑。稀可乐表演最大特点是,全体演员陆续登场,各居一隅,各演各的,互不干扰,偶尔有些配合,这是与毛古斯的最大区别。在这样大的复杂的场合下,表演的情节只能比较简单,才能让人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