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护继承太坪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跳马”并开发建设成旅游景点村的思考
古阳镇太坪村(原名热溪)共有三个自然村寨,即大寨、小寨、舍塔,居住着225户1000人。昔日只有向、鲁二姓,都是土家族。向姓人少、鲁姓人多,二姓人都很团结。历史上鲁姓是从山东迁来的。传说西周初周天子加封周公长子鲁伯禽为鲁元公,居山东曲阜,传承至清道光年间,鲁仲连为第一代始祖,至今两千多年。曾有一位鲁裕公受命来湘征剿武陵蛮。其后代分别去了桃源、永顺、古丈等地。这些地方原都建有鲁姓祠堂。现已查找到同治八年(1869)编写的鲁姓前谱,存于岳麓书院。民国九年(1920),永顺、桃源两祠堂联合编写后谱,将班辈字派统一。古时迁来太坪村居住的是鲁传书的四个儿子,他们在此地开荒种地,饲养家畜家禽谋生活。该村以往每年春节举行“跳马”这一群众集体参与的文娱舞蹈活动,是为了庆祝五谷丰收,六畜兴旺,欢度佳节,其历史悠久,表现形式独特,在我省、州、县乃至全国独一无二,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扬、传承。
“跳马”是多人参与的群体舞蹈,举办此项活动可增进村民团结。其题材内容、表现形式是反映古时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及某些社会现象。“跳马”一开始是先敬神,求吉利,最后结束时审老爷,是控诉和反对古时社会的贪官污吏。此活动参与人数可多可少,场面可大可小。人数多、场面大、热闹,气势大、开支也大;人数少、场面小、不热闹,易组织可节约。它有一定的灵活性,一般可根据实际条件而定。整个“跳马”活动有如下表演。
引领队伍。由一名“梯玛”骑着马(最好是真马),头戴凤冠帽,身穿大红袍,手拿铜铃、司刀,另一人牵着马,走在最前面开道。
锣鼓点子队伍。打鼓,敲锣钵点子、吹大号、放鞭炮、烧香纸。人数、套数、鞭炮数、香纸数酌情而定。
马匹队伍。一般是十至十二匹,用木架等材料制作而成,还需要佩戴马铃铛挂在马颈上,行走蹦跳时响声齐鸣。
操旗队伍。一般由十至十二人组成,身穿古时土家族服装(绲边对胸衣),手拿古时龙凤旗,走在马队前面。
抬“大老爷”队伍。“大老爷”是篾纸扎制而成的,由扮演轿夫的二人抬着,四人扮演小鬼,手拿鞭子护卫。
稀可乐队伍。①扮演送春官的一至二人,手提竹篮,竹篮里放着春牛送春;②扮演小鬼的若干人走在队伍之中;③扮演玩鸟的二至六人手提鸟笼,嘴吹玩鸟口哨;④扮演农夫耕田犁地的一至二人,需扎制耕牛一至二头,农夫身穿蓑衣、头戴斗篷、手提犁,表演耕田犁地动作;⑤扮演捉鱼捞虾的八至十人,男女成对(需道具斗篷、竹篓、捞斗、钓鱼竿等,按人数备齐);⑥扮演谈情说爱、唱山歌、吹木叶的人数多少酌情而定,男女成对为好;⑦扮演庆丰收打粑粑的二至四人,需制作配套粑槽粑槌(木制品),做粑人由专人扮演或从以上人员中抽出都可以。
贺马队伍。打九子鞭的,耍棍弄棒的,舞刀的,玩红缨枪的,背啄子火枪打猎的,玩龙灯、狮子灯的、人数不限。
共同组合调年(跳摆手舞)队伍。人数不限。
最后收场打杂队伍。审老爷、烧马架,送神灵。
关于各种队伍怎样表演,先后次序,具体动作,这里不作详细论述。表演场地选择应是宽广的土地坪。
太坪村是人杰地灵的小山村,不仅有上述古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许多景点,经规划可打造成山村旅游项目。其有如下的条件。
有许多秀丽的自然景点。村子后山叫狮子脑壳山,有可容纳百人以上的一个大岩洞,洞内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柱,如像狮子眼睛形状的。有向家鲁家两口水井,井水清凉可口,被称之为“仙水”,周围村寨少有。有像从狮子口内伸出的舌头一样的土地坪。后山有像铁索一样的古藤捆绑着悬岩,掉在岩坎上的奇观。有古人放马晒日的“马日堡”,操练习武的“武当山”。还有引来百鸟争留的“歇凤巢”。
交通非常便利。省道1828穿村而过,即将要修的高速公路已测定从村前过。如果再修一条景点旅游路,一路经过歇风巢、天桥山、跌马洞、龙鼻咀,将是一条很好的景点旅游路线。
有即将要形成的大水面。现古阳河大坝,已开工修建,坝高四十五米,总库容九百一十五万立方米。建成蓄水后水位到村前,可形成宽广的湖面,可建一些游船景点。再加上满山遍野的茶园和古丈毛尖茶厂,会是一个集钓鱼、品茶、购茶、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太坪这个小山村,从古至今风流人物较多,他们为国为民做过贡献。根据现有条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好,搞好旅游业开发,增加村民收入,这对前辈们是一种安慰,对现还在工作岗位人员也是一种鼓励。初步统计该村古时名人有鲁大人、辉老爷,解放前名人有琴先生、珍先生,解放前后参加革命的离休干部一人、县处级干部三人。正副科局级干部十二人,抗美援朝老兵三人,人民教师六人,有名中医一人,民间有名山歌手二人,小企业家一人,现在校研究生三人,读高等院校的十一人。思前辈情,为后人好,办好上述两件实事也是应该的。只要村积极组织安排,具体工作到位,古阳镇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关心重视,县委宣传部门、县文化局、旅游局、财政局等有关单位在各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帮助解决经费等各种困难,此两项事业一定能办好。
(鲁选金,古丈县人民政府副处级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