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项目基本信息

二、项目基本信息

(一)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古丈跳马节盛行于古丈县古阳镇、双溪乡及其附近土家族、苗族聚居的乡镇。古阳镇现由古阳镇和城关乡合并组成,是古丈县政府所在地。民谣曰:“古丈县城在窝坨,四面青山茶叶多。”古阳镇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为低平河坝,是朝阳之地,故名古阳镇。这儿气候湿润,土质肥沃,多溪流山泉,是古丈毛尖茶主产地。太坪村位于古阳河上游,距县城6千米,有省道1828线及枝柳铁路通过,交通便利。这儿跳马节歌舞活动盛行。

(二)历史渊源

后晋天福五年(940),溪州刺史彭士愁与楚王马希范,在古丈县境内的下溪州歃血盟誓,立下闻名遐迩的溪州铜柱。土家英雄向老官人(向宗彦)与鲁力嘎巴(鲁大王)的后裔,为避战乱,先后沿酉水、古阳河迁至一个名叫热溪(今太坪村)的大山中,生息繁衍了土家族人。土家族自古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千百年来长期积淀形成的原始礼仪中,具有神秘的楚声遗韵。而在这背景下所形成的以酬神还愿为目的的傩祀傩戏,以祭祖为主要内容的社巴歌舞和毛古斯,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灵中。迁徙热溪一带的鲁氏、向氏族人,将土家古老歌舞和傩祀有机地融合起来,并融进邻近苗族古老文化因素,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跳马节庆习俗。

(三)基本内容

跳马节内容非常丰富,有许马、择日、扎马、操旗、调年、贺马、稀可乐、出马、祭神、跳马、烧马、抬老爷、审老爷、烧老爷等内容。土家举行跳马祭祀活动,酬谢土地神,祈望年丰,六畜兴旺,国泰民安,并以跳马形式进行操练,显示力量,以歌舞形式表达欢乐之情。古丈跳马,从祭祀范围来说,属于地区连寨之祭;从时间上来分,为节日性的祭祀。它的活动宗旨是还愿,举行隆重的跳马表演,送马上天献给土地神。跳马整个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包罗万象,既有酬神环节,又有人们自娱自乐的场面。古丈跳马其实是“三年两跳”,不是每年都举行。跳马节起源大约在明初时期。据老人回忆,热溪村1942年举行过一次,抗日战争胜利后还举行过两次。同时期,宋家若也举行过两次。

(四)主要特征

一是连寨节日性歌舞盛会。跳马节的活动以土家族村寨为主体,同时,邀请苗族、汉族同胞参加盛会,举行热闹的贺马表演。苗族的舞狮、捞虾,汉族的龙灯、九子鞭也参加演出,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和民族大团结。

二是祭祀活动与歌舞活动相结合。跳马节上举行祭祀土地神仪式,并举行跳马舞表演,最后烧马,意即将马献给土地神,祈望年丰。

三是民族歌舞大汇串。土家族固有的摆手舞、毛古斯、操旗舞和跳马舞在这里尽情展示。

(五)重要价值

文学艺术研究价值。土家族诸多民族民间艺术在跳马民俗中都有较全面的展示,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如山鬼子在稀可乐中,表演的是毛古斯中的毛人,其对话与屈原《九歌》中山鬼与女巫之间的对话十分相似。

历史研究价值。古丈跳马节的诸多仪式,唱词和表演中,保存了远古时代的许多珍贵资料。这些资料对于土家族历史、文化及族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也为土家族与楚族、土著、巴人之间的渊源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艺术观赏价值。摆手舞舞姿优美,粗犷大方;操旗舞、跳马舞又以矫健的舞姿,多变的阵容,优美的造型,表现紧张的操练和激烈的战斗场面。土家跳马节的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和各地方电视台播放后,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稀缺性价值。跳马节仅古丈县有,其他地方未发现,保护价值更高。

(六)存续状况

一场跳马活动历时三天,演员人数多达100人,耗费巨大,故不是每年必跳,常在丰衣足食的年份举行。从1948年至1989年相距40多年未曾举行过,大部分参与活动的土老司与民间艺人相继去世,现在的老艺人已为数不多。故有关跳马的资料失传很多。譬如“跳马经”就已无法找到原始唱本。而今,大部分青年男女纷纷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培养传承人存在许多困难。古丈县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亟待被抢救。

(七)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古丈跳马相关制品有土家族龙凤大旗、彩旗、朝代旗、司刀、铜铃、唢呐、土号、锣鼓、道具马、纸扎老爷、万民伞,其民族服装80余套,一应齐备。

有关古丈跳马论文作品:《土家“跳马”与民俗》《土家族“跳马”考察》《热溪“跳马”的内容、形式与意义》《土家“跳马”初探》《土家“跳马”的自娱性》《土家跳马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