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扎马
扎马是跳马活动中重要的一环。马扎得像不像,雄不雄壮,灵不灵活,关系到跳马表演的艺术效果。扎马时间由跳马举行时间而定,一般安排在腊月末或正月初。扎马地点原来是在村子背后一里多远的一个叫大岩包的山坳上。那里有块大草坪,旁边是险峻的大岩包,岩下生就一个大洞穴,能藏八九个人。那儿阴风飒飒,走兽出没,实为不便之地。为了制作方便,后来就在这里先扎一匹马,而剩下的马通通改在村边一个偏僻的农舍扎制。再后来,大家又约定,改在离村寨较近的小溪(热溪)边的一个叫马扎冲的地方扎制第一匹马。那个地方离村200米,是个大岩洞,可容纳十多人,既能躲避风雨,又十分方便。按规定出马也改在这里进行。
扎马的费用,众人筹集,有钱出钱,无钱出力。人们因陋就简,用纱篓作马头马颈,用小挑篮作马身,用被褥作马皮,用枇杷叶作马耳,用粽叶作马尾马鬃毛,最后裱糊彩画,即成一匹威武雄壮的战马。这是最古老的扎马方法。马扎完毕,得挑选身强力壮的后生担任勇士,在村边不显眼的地方进行操练,做到动作熟练,不露破绽。
由于跳马结束前,所有马都要被烧掉,献给土地神,如今很难找到旧纱篓、挑篮,于是改用篾扎方式进行。扎马地点,也不苛刻,普通房屋前坪坝或操场,都可以进行扎马。其工序简述于下。
(一)伐竹、破竹
古丈热溪土地肥沃,满山遍野生长着挂竹、水竹、山竹。人们拿起篾刀,上山伐竹。竹有老嫩之分,扎马的竹子不能用一年生嫩竹,要用两年以上的老竹。老竹坚韧,扎制的假马不会变形。有经验的篾匠,只要用手握住竹竿摇一摇,就能判断哪些为老竹,哪些为嫩竹。将砍下的竹子剔枝、断顶,再锯成所需小段,抬回来备用。
破竹即用篾刀将空心的竹子破成两开,再一分为二破成四开,如此进行下去,直至所需的宽窄。如扎马的大骨架,需要二三指宽的竹条,而扎马细部的,破成筷子头宽即可。
(二)剖篾、刮篾、匀篾
剖篾就是去除黄篾留下青篾。黄篾较松软,不结实,应剔除,但不能废弃,有时还得用上它。黄篾是一层一层揭去,有“一黄”“二黄”之别。青篾较坚硬结实,又有弹性,是扎马的理想材料。
刮篾就是将青篾条进行清理和刮制,使其光滑不刺手。将青篾从篾匠工具台的刮刀上慢慢擦过即可。
匀篾是将刮好的青篾条,按所需之宽度,剖成细篾条后,用匀刀进行最后处理,使之宽度一致。匀刀为两片坚硬刀片,钉在长板凳上,中间留有一定距离,一手将篾条按住,一手扯着篾条从匀刀中擦过,就成了一样宽窄的细篾条子。
(三)扎制
图4-4 扎马
扎制是扎马工序中最关键的一步。扎马者必须对马的形态有全面的了解,按一比一尺寸,扎制成马骨架。中留一个孔,以便站人。马颈马头用细篾扎制,篾片的相接处,用麻索或纸条进行固定。除马的四只脚不要扎制以外,其余部分都要如同真马。
(四)披挂、彩绘
马骨架扎毕,就选择红、白、蓝、黑等棉布作马皮,将棉布用针线缝合在马骨架上。特别是马头马颈,制作要精细,缝合得要酷似昂头挺胸的骏马。如今马耳也用篾扎制,马尾用麻,马鬃用棕丝,这样看起来更像真马。
图4-5 画马
图4-6 披挂马皮
披挂完毕,开始彩绘。重点画出马的眼睛、鼻子、嘴巴等部位,要显得威武雄壮。马身彩绘较为精简,象征性勾勒几笔即可。彩绘者要有一定的美工基础,并对马的外形及神态有细致的了解。有时,还得找来一本《百骏图》的画册来作参考。现在智能化手机很普及,打开网页,很容易找到有关骏马的各种图案,画起来得心应手,十分方便。
(五)其他扎制
马扎成后,还要扎老爷和旗帜。老爷即地方官吏,扎得和真人一般大小,头戴乌纱帽,身着官袍,坐在一乘竹轿上。先用细篾扎头、颈、身子和四肢,用纸或白布缝合,再进行彩绘。老爷在跳马后是要烧的,故每次都要扎一个新的。
扎老爷后,还要扎万民伞。万民伞是旧时绅民为颂扬地方官的德政,特别制作的伞,即这个父母官,像伞一样荫庇着一方百姓,送的伞越多,表示这个官越有面子。制万民伞要做一大一小两顶。大的用竹做架子,用绸料来制圆顶,直径1米左右,伞边宽50厘米左右,低端点缀有20厘米长的丝织流苏,绸料为红色,流苏为黄色,中置一伞柄以供人抬举。另外,要制一顶较小的纸质万民伞,工艺与大的类似。因为在烧老爷时,原本是要将所有万民伞一并烧掉的。但因为那顶大的绸质万民伞造价较高,烧掉可惜了,得留着下次再用,于是就只将那顶较小的纸质万民伞与老爷一同焚烧。跳马所造的旗帜有几十面,有龙旗、凤旗、太阳旗、蜈蚣旗、三角旗、朝代旗等。这些旗帜有布制和绸制的。旗帜每年可重复使用,但烂的旧的需要更换,才制作新旗帜。特别是朝代旗,必须随朝代更替而变化,绝不能搞错。在普查中,我们曾发现过一面“咸丰”旗,此外还有团练旗等。
土家族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民族,坚决维护国家尊严和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故跳马时要打出当时朝代旗。如今是新中国了,于是就要制作一面五星红旗,位于众旗之首,以彰显土家族人民的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