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跳马程序

第四章 跳马程序

自古以来,古丈县热溪村寨,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热溪土蛮有古根,

不等三年装马灯。

两个纱篓来作嘴,

一床被单盖脚裙。

这首民谣,言简意赅地告诉我们,土家族跳马不是每年举行,而是三年左右才举行一次。他们所扎制的假马(阴马)也十分简单实用,把纺纱织布用的两个纱篓连接起来,做成马头马颈,画上马嘴马眼,再用一床被单搭在外面,作为马皮,盖住骑马者的脚边,即可进行跳马舞表演了。

土家族跳马祭祀属于地区性连寨之祭,从时间上来看,应是节日性祭祀,通常要先在农历二月初二日许马,腊月择日,正月扎马,马日之前要开展社戏、贺马、调年、操旗、稀可乐表演,马日凌晨还有出马、祭神、跳马、烧马的环节。与此同时,还表演抬老爷、审老爷、烧老爷等节目,真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目前,我们所看到的跳马表演,是将马日前夕所进行的各项表演,以及鸡鸣报晓后马日凌晨出马、跳马等节目,压缩到两三个钟头来进行的;其时间,也并非马日,而是根据需要,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均可以进行,不必择日,更不必许马。

土家族自古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千百年来长期积淀形成的文化有机地融汇到原始礼俗中,具有神秘瑰丽的楚声遗韵。而这背景下所形成的古老的以酬神还愿为目的傩坛戏,以祭祖和传统歌舞表演为主要内容的摆手歌舞和毛古斯,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土家跳马正是与传统的还傩愿、摆手歌舞和毛古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土家跳马活动是特定的自然、历史、人文环境的必然产物。

跳马整个活动,是梯玛还愿迎傩神驱疫消灾祀仪的演变。傩堂戏的发展过程大体是傩、傩舞、傩仪,然后才产生傩戏。傩舞源于久远的蒙昧时期,先民们在同大自然、毒虫猛兽作斗争中,逐渐形成了化成虎面,在鼓乐声中奔腾呼号、冲杀跳跃的原始傩舞,其所模拟的鸟雀舞、猿猴舞、熊舞等颇为壮观。傩舞与傩这种驱鬼消灾的祭祀结合后,增加了祈求人兽平安、五谷丰登、缅怀祖先、劝人去恶从善,以及传授生产知识等内容。这就逐渐形成为兼备弘扬民族文化及娱乐性质的祭祀风俗歌舞。

古丈县是个历史悠久的地区,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为楚率师袭巴之古战场。《古丈坪厅志·序》载:“荆楚于春秋为强国,率师袭巴,灭之巴子列也。昆弟五偕奔五溪,分长溪蛮。”1984年以来,古丈县白鹤湾楚墓群出土数百件珍贵文物,尤以铜铁兵器居多,可以想象当时战争之频繁、浩大、残酷。至于古丈坪地名的来由,也颇具风趣。“蔡苗椎牛伐鼓,会众赛神,祭后受福,各饮牛血,谓之吃牯脏。”《苗俗记》亦谓,地处万山之中,每多瘴病,数年一次,触之则不得生,乃于春之岁首,大宴亲族于宽坪,相与奏鼓驰驱,故名其坪曰鼓瘴。此数说者,或假其音,或因其俗,想当然耳。惟古仗场之说尤为有据。”“古丈坪厅城冬季还傩愿,请巫师酬神,亦报赛之意。”(《古丈坪厅志》)由上可见,椎牛、吃牯脏、还傩愿等一类迎神驱灾祭祀活动,在古丈坪一带自古十分盛行。

“土家族信奉的神有傩神、八部大神和土地神等,作为一种宗教活动,这种原始信仰与社会生产活动、文娱活动及民族习俗是融为一体的。”(《土家族文学史》)远徙热溪一带的这支土家先民,可谓孤军深入苗区和汉区,且距治城古丈坪不远,原始的梯玛还愿等傩祀表演,在这巫祀活动十分活跃的地区很难找到众多的观众。失去观众,艺术难以生存发展。为使民族传统文化不至泯灭,得另辟蹊径。于是,大家将敬奉傩神公公和傩神娘娘,改为敬奉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将单家独户求神许愿,变为群体连寨求神许马;将演傩坛戏酬神转化为以跳马为主的包括带戏剧因素的各种歌舞表演,献马、献歌、献舞、献艺,把人间之爱升华为人神之爱,从而达到赐福人们的目的。所以说,跳马是将“通神的坐骑”献给土地神的一项大型祭祀活动。

现在,我们将原始的跳马祭祀及其歌舞活动按时间顺序,分别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