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丈跳马节

二、古丈跳马节

(一)基本内容

古丈跳马节,俗称“跳马”,在春节后第一个马(午)日进行,属全族连寨节日性酬神歌舞盛会,有许马、择日、扎马、操旗、调年、贺马、稀可乐、出马、祭神、跳马、烧马、抬老爷、问老爷、烧老爷等内容。跳马活动在于通过祭祀,酬谢神灵,祈望年丰、国泰民安,并以展示安居乐业,村旺人兴为目的。传统古丈跳马节的基本程序如下。

1.许马

古阳河流域土家先人为了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于是向主管土地五谷杂粮的土地神许愿。土家人认为马是最宝贵的礼物,唯有马才能充当祭品。农历二月二,相传为土地神生日,届时由寨主领头,每家一人,来至村头的土地坪,向土地庙中的土地菩萨许愿。先上牲,即抬着活猪以供;后上熟,即用猪头及全副内脏热气腾腾地敬土地神。众人一齐跪下,磕头,奠酒,土老司念念有词:“抬头望青天,师傅在身边,来到大皇土地殿前……领受在前,保佑在后。千年毛猪一头,凤凰鸡一只,敬你老人家,保佑寨上清洁平安,五谷丰登。今年年成好了,我们就跳马。现从六匹许起。阴阳隔纸不得相见,以珓为凭。”若连得阴阳圣三珓,意即土地神已答应了;若没得,再两匹两匹往上加,直至十二匹时,土老司才开口:“一年十二月,给你老人家谢个月月红。”若此时再拗珓,只好许到十四匹,其中两匹归领寨去扎。

除许马之外,还要许炮火(鞭炮),同样以珓为凭,十万响为限。许马仪式完毕,用一红布披挂在土地神头上。参加仪式的众人,通通在土地坪共食猪羊,以示庆贺。

2.择日、扎马

许马后,春耕将至。人们经过一年的辛劳,秋后粮食丰收,遂择日跳马,以酬谢土地神。农历正月头一个马日(午日)定为跳马日,有时,亦选择正月十五那晚举行,以便安排各项活动,为元宵之夜增辉添彩。

扎马一般安排在腊月间,地点在村外溪边一个名曰马扎冲的岩坝,一切花费众人筹集,有钱出钱,无钱出力。人们因陋就简,用纺线的纱箩和竹篾作马头马颈,用挑篮和竹篾作马身,用被单作马皮,用枇杷叶作马耳,用棕树作马尾鬓毛,加以裱糊彩画,即成一匹壮马。当地民谣唱得好:“热溪土蛮有古根,不等三年装马灯,两个纱箩来作嘴,一床被单盖脚裙。”如今,人们嫌马扎冲路远不方便,改为其中一匹马在那儿扎,其余的就在村外一个偏僻农舍扎制。马扎完毕,得挑选身强力壮的后生担任骑士,在村边不显眼的地方进行操练,做到动作熟练,不露破绽。

3.操旗、调年、贺马

马日的前三晚,有时甚至前七晚就要举行操旗表演。正旗有十二面,长方形,为红蓝黄绿各色,最大的是龙旗凤旗,绲边带丝。陪护旗数杆,为三角形(蜈蚣旗)。此外还加进朝代旗,如前面说的“咸丰”旗。所谓操旗,就是旗手们拿着彩旗,在锣鼓点子的指挥下,进行列队与操练,其步伐有慢步、细步、梭步、快步、跑步等,队形变化多端,彩旗迎风飘扬,令人眼花缭乱,旁观值日者放鞭炮,以示鼓励。操旗队伍沿着村寨街头巷尾进行,最后来至土地坪,将操旗表演推向高潮。操旗一般都在傍晚举行。

操旗之后,就开始调年。土家打鼓调年就是跳社巴舞。调年规模不怎么大,且不用土老司主持,男女老少自行组织起来,在锣鼓声中围圈而摆,尽情欢跳,两人一组,面面相对,踢踏摆手,翩跹进退,扭腰旋转,刚健有力,大都跳些模拟农活动作,舞姿矫健,粗犷大方,乡风浓郁。人们边调边唱,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男女双方爱慕表白。调年一直要进行到天煞黑才收场,由土地坪两边搭的临时戏台掌灯照明,演人们爱看的高腔、阳戏和灯戏。

凡此种种活动,一直要延至马日前夜。马日前一天下午,还要进行一场热闹异常的贺马表演。贺马,顾名思义,即祝贺。邻近的村寨客家和苗家与土家早有姻联关系,彼此和睦相处。他们特组织庞大的龙灯、狮子灯、武术贺马队伍,抬着用竹摇竿绞着的长串鞭炮以及三眼炮,在鼓锣声中浩浩荡荡向土地坪汇拢。主人亦出动溜子队、操旗队,抬着老爷出寨去接,在土地庙前同拜土地神。拜毕,举行玩龙舞狮表演,共庆土家盛大节日。

4.稀可乐

稀可乐表演是在马日前一天晚上,紧接操旗与调年之后进行的节目。稀可乐系土家语音译,汉语简称喜灯或邪灯,确切含义待考。现有四种说法可供参考。①“稀”意译“铁”,“可乐”即“荒笼柯”,连起来意为用铁制的生产工具去开垦荒山,展现先民披荆斩棘、刀耕火种时的欢乐情景。②稀可乐意即铁砣子。土家民间故事中,讲述一位农妇用绳拉铁砣子在地里来回行走,以除去杂草。③稀可乐即“打鸣咳”的意思。打鸣即召唤,咳即玩,整个意思是“大家邀约玩热闹”去。④按意可译为“捆草”,把草一捆一捆地从高处“滚草”或“抛草”,可当毛古斯舞理解。稀可乐表演者为男性,有的头戴罗皮帽,有的用帕子遮着脸,有的倒披蓑衣,装扮成一群山鬼子从马扎冲呐喊着冲进土地坪,表明山鬼子也高高兴兴地参加跳马盛会。他们在灯笼火把的映照下,在坪场当中分头同时表演打粑粑、钓鱼、扎籇、掳虾、打卦、打莲花乐、送春、打九子鞭、打溜子、吹木叶、春牛耕田等妙趣横生的原始艺术,并与观众交流感情。例如打粑粑的两个男士,蓑衣倒披,用勾勾槌向粑粑槽(地面)使劲反复锤打,扮演妇女的在一旁演做粑动作,并向围观人群送粑粑:“你一坨,他一坨,中间还有一大坨。”又如春牛耕田,装牛的(一人或二人)皮褂子反披着,用枇杷叶作牛耳,用稻草扎两只牛角,在前面爬行,摇头摆尾装成拉犁状,另一农民戴着斗篷蓑衣,掌着木犁,为了安全和便于表演,一般不配铧口,手拿竹鞭驱牛耕田,喝骂声不绝于耳,将田间劳动情趣表演得淋漓尽致。有时,两头牛碰在一起,表演激烈诙谐的牛打架,惹得观众捧腹大笑。算命盲人拉着胡琴,给观众用土话算命。钓鱼的手拿钓竿,随时向人群中抛饵,猛扑过去声称抓到一条大鱼(一般是逗惹年轻妇女)。捞虾者多系苗家妇女,她们背着小孩,手拿三角捞兜,腰系篾篓,穿行人缝间,作掳虾、提兜、捧虾、装虾等连续舞蹈动作,拙朴无饰,滑稽可笑。稀可乐表演带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表演中既夸张,又不乏细腻。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表演稀可乐的有男也有女,再不搞男扮女装,衣裳也较讲究,接近生活和舞台装束。道具也较真实,如用真糯米粑或萝卜片片做道具,向观众抛去,众人抢粑粑,有点像土家上梁甩梁粑的味道,把稀可乐表演推向高潮。表演稀可乐时间较长,这里无论男女老少,演员观众,全体出场,逗趣耍笑,插科打诨,尽兴娱乐,各得其趣,可谓嬉可得乐。

5.出马、祭神、跳马、烧马

当寨上雄鸡啼鸣,宣告马日来临。铁炮轰响头遍,凡参加跳马活动的人各自回家吃夜宵(禁止吃酒)。再次炮响后,跳马队浩浩荡荡沿着马道向土地坪奔来,沿路点着大股大股油香灯,照得如同白昼。马队三人一组,骑士们头戴草帽,手举篾刀,扬鞭催马,威风凛凛。赶马人头戴纱箩帽,一手握刀,一手拿棕扇(防炮火烧马皮)紧随其后。旗手高擎战旗,马前开道。整个队伍游行次序为:土乐队、操旗队、抬老爷,最后是马队。此时,鞭炮齐鸣,鼓锣喧天,马铃叮当,溜子喋喋。剽悍的骑士大显身手,以跳代跑,所向披靡,杀气腾腾地向跳马场(土地坪)挺进。

大队人马来至马场后,由三名土老司及一名女巫带领,在土地庙前设坛祭祀,同时烧香纸点蜡烛,献上猪头酒菜。掌堂师念咒几遍,带领众人及马队向土地神虔诚地跪下磕头三次,再转身向天地磕头三次,祭礼毕,鼓锣万民伞放置当中,马队旗队入场进行跳马表演。抬老爷的在四周往返打旋观看。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在圈定的范围外观看精彩的跳马舞。马队在锣鼓点子的指挥下,在热烈的炮火号乐声中,绕场数周后,以刚劲粗犷的马步,变化多端的队列,优美雄健的造型,表现紧张的操练和激烈的战斗场面。时而马场闲步,时而互相嬉戏,时而冲锋陷阵,时而万马奔腾,把节日气氛渲染得如火如荼。跳马表演历时大约一两个钟头,其间鼓乐不停,炮火不止,参加演出人数多达数百人。

尽兴表演完毕,土老司焚香烧纸,口念《送马经》,遂将马骨架堆放在一起,在熊熊烈火中,马骨被烧毁,意即将马如数献给了土地神。

6.抬老爷、问老爷、烧老爷

老爷为黎民百姓父母官,理应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也有保佑和庇护人们的责任。人们用竹子扎一乘敞篷大轿,并精心制作如真人一般大小的官吏,头戴乌纱帽,身穿长袍,端坐轿中,由两名小鬼抬着,四名小鬼手拿乌梢鞭前呼后拥,一顶万民伞开道,鱼贯而入,好不风光。官老爷今天也闲下心来,与民同乐,观看跳马盛典。据说以前县城里的县官老爷常骑着真马亲自观看跳马。当跳马表演结束,马队送老爷于村后,就开始向老爷问吉祥。一名土老司充当百姓代表与老爷对话,另一名土老司模仿老爷腔调作答。将老爷安置后,充当百姓代表的土老司问:“老爷老爷,今天我们土家举行跳马庆典,抬着你走遍大街小巷,威风凛凛。现在我要问你这当老爷的,今年年成好不好?”

老爷答道:“年成十二分好。”

“人民是否安康?”

“人民安康福长。”

“六畜是否兴旺?”

“六畜兴旺发达。”

“六畜可有瘟恙?”

“没有瘟恙。”

……

及至后来,问得不着边际,一些问题不是县官老爷能解答得了的。老爷回答时不经意地表现出傲慢的态度。

问:“今年是否国泰民安?”

老爷无所谓答道:“这个你应该问问皇上。”

“那再问你,社会上的坏人偷扒摸抢危害百姓你管不管?”

老爷:“这个我可管不了!”

“那寨子上牛吃麦子马吃荞你管不管?”

老爷不耐烦了:“这些区区小事我当官的都管,还怎么做事?”

百姓代表的土老司与老爷重复一次以上一问一答,老爷态度十分傲慢,死不改口。土老司大怒:“你这个老爷,大事管不了,小事不愿管,看来一定是个糊涂官。来人啦,今天我们打他八十大板!”

在一片喊打声中,原先抬老爷的小鬼这时反仆为主,用乌梢鞭“一十、二十、三十……”重打老爷屁股八十大板。尔后,再审问第三遍,老爷还是不改口,众人怒不可遏,齐声喊道:“把他用火烧了!”老爷于是在熊熊烈火中焚烧成灰,整个跳马活动结束。

(二)项目论证

1.特征

①跳马节的活动以土家族村寨为主体,邀请苗族、汉族同胞参加盛会,举行贺马表演,届时,苗族的舞狮、捞虾与汉族的龙灯也参加表演,喻民族大团结之意。

②跳马节上举行祭祀土地神仪式,并举行跳马舞表演,最后烧马,意即将马献给土地神,祈望年丰,祭祀活动与歌舞活动相结合。

③土家族固有的梯玛跳神、跳摆手舞(调年)、稀可乐以及操旗舞、跳马舞在这里尽情表演,既娱神,又娱人,是民族歌舞的大汇集。

2.价值

①古丈跳马节是古丈县古阳河中上游流域土家族独特的节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集土家族民间艺术为一炉,对研究土家历史、征战、迁徙、生产、民俗、民间艺术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②土家族诸多民族民间艺术在这里都有较全面的展示,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如山鬼子在稀可乐中的表演是毛古斯中毛人表演的发展,其对话与屈原《九歌》中山鬼与女巫之间的对话十分相似,故可以这样说,屈原笔下的山鬼,与湘西土家族歌舞中之鬼神有着直接的联系。

③土家族的历史及族源,诸说并存。土家跳马节的有关资料,开拓了研究者视野,为土家族与楚族、土著、巴人之间的渊源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与苗族、客家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得到更加清晰地展示。

④古丈跳马曾参加1991年“中国少数民族傩戏国际学术讨论会”田野表演。学者专家观看表演后,认为这是古老的土家族民间艺术的集中表现。尔后,部分节目又多次在本县旅游区和节庆活动中展演,逐步形成具有湘西特色的旅游品牌。

3.濒危状况

一场跳马活动历时三天,演员人数多达百人,道具制备长达数十天,人力物力财力耗费大,故只有丰衣足食的年份才举行。1997年至今,古丈县城没有再集中举行过跳马活动,因为大部分参与活动的土老司与民间艺人相继去世了,有关跳马的资料很多遗失了,譬如《跳马经》已无法找到原始唱本。2005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资料普查时,所了解的17位传承人中,有4位老人已经去世。大部分青年男女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培养传承人存在一定困难。可喜的是,掌坛师鲁选明,2010年,已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