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祭祀土王
图4-2 梯玛
土王即土家族的历代首领,亦是全民族的祖先。元代,实行土司制度以后,被封建王朝册封的湘鄂川黔边境土家族地区的土司王,均由土家族首领袭职,故而,土司王亦被称为“土王”。因为土司一方面“受朝廷之节制,完粮赋而不食俸禄,听征调而不用军饷,则世袭官,世袭地”,是独霸一方的统治者——“土皇帝”。他对土家族人具有“杀人不请旨”的特权。另一方面,又是集土家族的族权、神权于一身,加上有的土司王确实有德于民,有功于国,得到土家族人的崇敬。所以,土家族人将已故土司王也奉为神,称为“土王”。这种敬奉既有畏惧而迫不得已的顺从心理,也有崇拜,而心甘情愿的自发成分,久而久之,相沿成习。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土家族地区一般较大的村寨都建有土王庙或土司祠,以供奉土王,并兼作摆手堂。而今,土王祠(庙)除少数仍然屹立之外,大多只留下荡人心扉的传说和模模糊糊的遗迹了。改革开放以后,民族文化复兴,一些地方重新修建摆手堂,进行摆手歌舞活动。
在土王祠(庙)中,大多供奉“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三人,也有的供奉本地土王。在被供奉的土王当中,向老官人的事迹流传最广,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相传,向老官人能说会道、幽默诙谐、机智勇敢、法术高强,有一身了不起的本事。
土家族人祭祀和敬奉土王的主要时间,是在举行摆手舞的前后,在摆手舞的开头一段是祭祖,祭祖的同时要祭土王。然后,到摆手堂中,按摆手舞活动内容依次进行,故有“相约新年同摆手,春风先到土王祠”之诗句。
此外,土家族人在逢年过节行梯玛法事时,都要敬奉土王。土家族摆手活动,亦称舍巴日(社巴节),在湘西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土家族聚居的中心村寨,均建有土王祠或摆手堂,为土家族进行祭祀和摆手娱乐活动的场所。有的在农历三月或五月举行,故又称“三月堂”或“五月堂”。古丈县田家洞地区是在农历二月立春后“五戊逢社”之社日举行,称为“社巴巴”。但是大部分地区是在正月间举行。清末文人彭勇行一首竹枝词,对田家洞舍巴日活动作了如下描绘:
田家洞畔社场开,
姊妹双双赴会来。
一尺云鞋花满口,
也装莲步入歌台。
清光绪《古丈坪厅志》中记载:“土俗各寨,有摆手堂,每年正月初三至初五初六夜,鸣锣击鼓,男女聚集,摇摆发号,名曰摆手,以祓不祥。此旧俗,今亦不见有此堂。”
摆手舞活动所祭神祇经历了一个不断整合演变的过程。叶德政老师在《关于摆手舞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有如下记述:“土司们充分认识到民间祭仪对土民的奴化与凝聚作用,利用一次远征的胜利机遇,对各类祭典进行了整合。其一,对‘八部’祖神的利用。在庆贺仪式上,祭祀八部大神,并不会引起各姓之间的反感。因为在民间,人们相信八部祖神是他们的共祖。但‘八部’祖神并不能体现各土司至上的权威和无限的尊荣,也不能一一对应彭、田、向三大姓的祖先。因此,以彭、田、向三姓人口为主体的永顺、龙山、保靖、来凤等地的土家族在摆手祭仪的发展中,不断进行了偷梁换柱,特别是摆手祭仪区域化发展之后,彭、田、向三土王逐步替代了八部大神,成为摆手祭祀的对象。这种替代,既是对远古八部祖神的承继,又是三姓之间政治力量均衡调和的结果。其二,是吸纳了历史悠久的军前舞。因为军前舞的舞蹈动作嵌合了征战胜利后庆贺的宏大场面与要求。其三,将民间祝殖、丰产巫术仪式纳入庆贺仪式中,因为,这种祝殖与丰产巫术仪式是最具普遍性的民间仪式。原来祝殖与丰产巫术仪式中所祭之土地神,此时已处特别尴尬的境地,它虽是一方土地的保护神,但与土王和祖神相比,在整合的摆手祭仪中,只能处于配神的地位,而被置于摆手堂之旁。”
然而,古丈田家洞舍巴日所祭祀之神祇,仍然是社菩萨——社神,社神即土地神,这与热溪跳马所祭祀的土地神一脉相承,这又是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