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操旗
所谓操旗,就是旗手列队操练。以往的相关资料都写作“造旗”,似有不妥。顾名思义,造即“制造”“制作”,是一门扎制工艺,而操旗是制好了各式各样旗后,旗手们举着进行操练。故此说明,在以后的文章中,都一律通用“操旗”。
马日前三晚(有时甚至前七晚)都要举行操旗表演。旗帜有正旗二十面,形状为三角形或长方形,颜色为红蓝黄绿等。最大的是龙旗和凤旗,三角形,绲边带丝,上绣龙和凤图案,十分威严。陪护旗十多面,为三角小旗,又称蜈蚣旗,为引马者所执。此外还有朝代旗,如之前提到的“咸丰”旗。操旗就是旗手们拿着各式彩旗,在锣鼓点子的指挥下,进行列队操练,其步伐有慢步、细步、梭步、快步、跑步等,队形变化多端,彩旗迎风飘扬,令人眼花缭乱。旁观者大放鞭炮,以示鼓励。傍晚,操旗队伍沿着村寨街头巷尾行进,类似现在的游行,最后来至土地坪,将操旗表演推向高潮。
图4-10 操旗
操旗表演,似乎又与土家族举行摆手活动前的闯驾进堂有某种关联。参加摆手活动的各队伍列队待发,听到炮令后,便依序向摆手堂进发。将抵,则停止前进,由甲乙两队白龙旗手进行闯驾后方能进堂。其做法是:双方各选一彪悍后生,各持白龙旗相互绞裹,如乙方被甲方裹住,且挣脱不开,则甲方胜,由甲方先进堂。进堂时,鼓手击过“三十六滩”的鼓点,鼓声由慢而快、由轻到重,用音响效果陪衬出急湍的水声、河鹰拍翅声、众人过河上滩时的水声,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土家族人民艰难创业的历程。但跳马节的操旗,没有“绞”的过程,因为只是本寨一路人马,没“绞”的必要了。
中国自汉代以后的祃祭,主要内容是以军旗为祭祀神祇,保佑可以打胜仗,而军旗的正式称呼就是纛(dào),为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由此可见,土家舍巴节中的绞旗和跳马节中的操旗,与古代祃祭有着一定的渊源。
现将《湘西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有关造旗(操旗)资料转载于后。
图4-11 龙旗
造旗舞
一、简 介
“造旗舞”流传在古丈县的太坪大队等地,每年正月,在调年期间,造旗舞尤其盛行。力壮的土家族青年,在调年之前(多在吃晚饭后),旗手们便先到预定的调年地点,踏着鼓手所击出的节奏,耍旗舞动一番。土家山寨的男女老少听到了“造旗舞”的锣鼓声,都会不约而同地前往,有的还自动加入“造旗舞”的队伍,特别是少年儿童还自制小型旗帜跟着一起舞蹈。
动作有“细步”“慢步”“进退步”“换位”等,跳时自由,流畅,舞蹈时精神抖擞,具有号召力,每个动作都可任意反复,主要是随击鼓者指挥变化。直到人们围成大圆圈,欲舞之势,旗手们才将旗帜靠于或插于调年场的四周,众人便跳起“调年摆手舞”。
二、音 乐
三、服饰道具
(一)服饰
各色便衣、各色便裤,同土家“摆手舞”服饰。
(二)道 具
龙旗 月亮旗 太阳旗
三种色彩各异的旗,每人任选一种。
旗杆长3.3米,旗面长1.7米,宽1.5米。
四、基本动作
(一)道具拿法
左倾旗(图一)、右倾旗(图二)。
(二)单人动作
细步
做法:碎步,双臂屈肘于胸前握旗,旗面右倾抖动(图三)。
慢步
准备:小八字步,双臂屈肘于胸前握旗,旗左倾斜。
第一至第二拍,左脚迈一步,右脚跟上,成“左丁字步”,稍屈膝,同时双臂前推后拉一次(图四)。
三步一退
准备:小八字步,双臂屈肘于胸前握旗,旗面左倾斜。
第一至第六拍,左脚在前蹉步三次,双脚,同时双臂前推后拉三次。
第七至第八拍,双脚小跳退步,双臂前推后拉一次。
(三)双人动作
换位
准备:二人面对
第一至第二拍,二人同时右脚迈一步,左转身二分之一圈,双旗交叉上举,并随身转动收回胸前,屈肘握旗,旗面右后倾斜(图五)。
五、场 记
一人在台中击鼓,六人围鼓,踏着鼓点的节奏起舞。
打击乐一 〔1〕~〔2〕反复八次。六人成单横排,面向6点、7点之间做细步,从台右后出场左转一圈。〔3〕双脚原地右磨转半圈,同时左双晃手握左倾旗。
打击乐一 〔1〕~〔2〕反复八次。又由1号带领右转走一圈,做细步。〔3〕反复二次,双脚原地左磨转半圈,同时右双晃手握右倾旗。
打击乐一 〔1〕~〔2〕反复八次,又由1号带领左转走一圈,做细步。〔3〕反复第三次,双脚原地右磨转半圈,同时左双晃手握左倾旗。
打击乐二 〔1〕~〔2〕反复八次,由1号带领右转走一圈,做慢步。〔3〕双脚原地向左磨转半圈。同时右双晃手握右倾旗。打击乐2〔1〕~〔2〕反复八次,由1号带领左转走一圈,做慢步。〔3〕反复第二次双脚原地向左磨转半圈,同时左晃手握左倾旗。打击乐2〔1〕~〔2〕反复八次,由1号带领右转走一圈,做慢步。
打击乐二 〔3〕反复第三次,六人原地小跳一次。
打击乐三 〔1〕~〔2〕反复六次,六人同时做进三步退一步的动作,重复三次。
打击乐三 〔3〕六人做换位动作,同时面向台前。
传 授 者:鲁明旺等
收集整理者:龙健珍 苏 璇
动作插图者:张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