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用药特点
补肾软坚方药补中寓消,以消为补,消不损正,消补平衡,标本兼治。遣方用药中蕴含补肾助阳、益气健脾、软坚散结与调血止痛四法。
脾肾两脏虚损,肾气不能蒸腾,而致心阳虚,鼓动无力,脾阳虚衰无法上输精微以营养血脉,可使血行滞涩,内结血瘀,且脾虚生痰,痰瘀互结,“积”于脉壁,痹阻心脉。故以桑寄生、何首乌、淫羊藿、杜仲、龟甲、党参、茯苓等药益肾健脾,以丹参、夏枯草、海藻等药软坚散结。全方补散共用,标本同治。
(一)补肾助阳法
《景岳全书》曰:“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气虚者,未有不因乎精。”肾中阳气虚衰,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在心则为心气亏虚,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煦而痹阻不畅。欲养心阴,当滋肾阴;欲温心阳,当补肾阳。临证应重视补肾固本,治疗当强调补肾助阳、强心通脉,常用桑寄生、淫羊藿、何首乌、杜仲、补骨脂等温补滋润之品。现代药理研究显示,何首乌具有抗动脉硬化、消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淫羊藿、桑寄生、补骨脂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改善心肌缺血,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调节核酸代谢及增强抗氧化能力,从而延缓衰老。
(二)益气健脾法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曰:“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言“心劳病者,补脾气以益之,脾旺则感于心矣”,明确提出了调脾以治心的法则。脾属土位,居于中焦,交通上下,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因此,常从中焦脾胃论治胸痹,常用药为绞股蓝、白术、茯苓、党参、甘草等。研究表明,健脾药可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促进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改善微量元素能量物质代谢。其不仅通过调节脂质代谢而减轻血管压力,还能改善脂质过氧化损伤以减轻内膜损伤、脂质沉积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从而达到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之效。
(三)调血止痛法
脾主统血,实际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血液运行于脉中,全凭气的推动。若气虚推动乏力,将导致血行不畅。《读医随笔·承制生化论》曰:“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若心气不足、心阳虚衰则不能鼓动血脉,导致心脉痹阻,脉络不通。故用益气药可调整机体的气机,促进血液运行,将痹阻之脉疏通,改善冠状动脉循环,进而达到心肌氧供需平衡。养血以行血,使气旺血足,脉道自可充盈调畅。药用党参、黄芪、当归等,重在补气养血和血,以达到祛瘀生新的目的。《本草汇言》谓川芎“中开郁结,血中气药……气善走窜……虽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本草便读》谓丹参“功同四物,能祛瘀生新,性平和而走血”。此二者合用,活血祛瘀。从现代药理研究角度出发,其二者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血氧供应,降低心肌耗氧量;同时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凝集,预防血栓形成。
(四)软坚散结法
软坚散结法属于“八法”中消法的范畴,常用于治疗瘿瘤、瘰疬、癥瘕等。将有形实邪互结的病理变化归纳为“坚、结”二字,临床辨证中以“坚、结”为要。劳倦内伤,七情失度或饮食不节,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失权、津液停聚,则为痰浊,故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冠心病常见于体肥善食、痰湿素盛之人,常合并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此类患者常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聚湿为痰。内生之痰循经上注心脉之中,“积”于脉壁,痹阻胸阳,瘀滞心脉。《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坚者削之”“结者散之”,因此,在健脾的基础上施以涤痰软坚散结之法。常用瓜蒌、半夏、夏枯草涤痰散结,并能降低血脂水平、扩张冠状动脉、清除血管内斑块;鳖甲、海藻味咸,软坚散结,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减轻动脉粥样硬化,还能抗凝血、抗血栓、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
凡是有形实邪结滞之证,均可以酌情运用软坚散结法进行治疗。软坚散结法虽所治之证繁多,但临床辨证应以“坚、结”为要。“坚、结”除了意指临床症状中可触及坚硬、坚固之结块外,更强调病程中所发生的结聚、积聚一类病理变化。大量临床案例表明,很多疾病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坚、结”症状,但同样适用软坚散结法。“坚、结”之证归属于中医“积证”范畴,《灵枢·百病始生》指出积证的形成与痰湿、瘀血关系密切,“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景岳全书》对积证的病变过程及临床特征也有相关记载,曰:“盖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由此言之,是坚硬不移者,本有形也,故有形者曰积。”“坚、结”之证的形成实则是病变部位痰浊、瘀血的结聚、聚集。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尤以脾、肾为重。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调等饮食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最终导致脾肾受损,百病皆生。肾为五脏阴阳之根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肾亏虚,损及脏腑,脏腑失养,功能失调,内生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终致痰瘀互结。阮士怡教授抓住“痰瘀互结”这一关键病机,将软坚散结法用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治疗,临床收效显著。
1.行气化痰以“软、散” 痰瘀互结多见于疾病的中后期,而血脉之结起初则多为“痰气交阻”,此时“软、散”之法的关键在于理气化痰以软坚。津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若气机郁滞,则津聚成痰,故临证在选用海藻、昆布、绞股蓝、瓜蒌等化痰软坚之品的同时,常酌加香附、降香、延胡索等行气之品。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海藻、瓜蒌具有改善血液循环、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此外,绞股蓝具有抗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2.化瘀解毒以“软、散” 随着病情的发展,痰气交阻必定影响血液的运行。此时,病机多演变为血瘀或痰瘀互结,治疗中“软、散”之法的关键则在于化痰软坚与活血化瘀并重。临证除运用化痰软坚类中药外,常加用丹参、郁金、鸡血藤、莪术等活血之品。已有大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上述药物具有抗凝血、抗血栓的功效,对改善血液循环状态具有显著效果。当痰阻血瘀日久,生热酿毒,终致痰热瘀毒互结为患,此时“软、散”之法的运用,应在化痰软坚、活血化瘀基础上,辨证加用清热解毒之品以散结,临床常酌用夏枯草、牡丹皮、生地黄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之品。
3.扶正补虚以“软、散” 脾虚是生痰之根本。疾病之初以补为通,故对于体弱脾虚者,常加用炙黄芪、茯苓、白术等补气健脾之品,以达到脾健运而痰湿得消的目的。疾病后期常伴随着正气耗伤。“至虚之病,反见盛候”,气血阴阳的亏虚不仅不利于“结块”“积聚”的消散,反而是导致其发生的重要因素,故在辨证运用软坚散结法的同时,可根据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的具体情况佐以扶正之品,临证常加用鳖甲、桑寄生、淫羊藿、当归等,从而达到“补虚以散结”的目的。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桑寄生、淫羊藿、当归均对心血管系统发挥作用。其中,桑寄生、淫羊藿具有抗炎、降血糖的功效,桑寄生还具有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当归除了能抗血小板聚集,其中的阿魏酸还能直接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本草经疏》云:“正咸能软坚之功也。”咸味之药,其性润下,能使肿块顽痰消散。临床上,凡邪实结聚之证均可选用软坚散结类中药,以达到使结聚之邪实逐渐变软进而消散的目的。在心血管疾病治疗过程中,软坚类中药常被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纤维化等疾病。阮士怡教授常用的软坚类中药包括炙鳖甲、海藻、昆布等。《神农本草经》谓鳖甲“主心腹癥瘕坚积”,具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之功;谓海藻“主……破散结气,痈肿癥瘕坚气……下十二水肿”。此二药均味咸、性寒,配伍合用具有化痰软坚、利水消肿的功效。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到“血病无多食咸”“多食咸则血脉凝涩”“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脉凝泣而变色”。阮士怡教授认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该限制咸味药物及食物的摄入,食咸不利于控制血压,且易加重肾脏负担。因此,他在临床使用软坚类中药时尤其提倡“有故无殒,但取无过”,处方用药也常常只取一到两味软坚之品。这样,既发挥了药物软坚散结之功,又避开了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