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软坚法的验案精选
【验案一】患者,女,66岁,2014年4月3日初诊。
患者间断心前区疼痛2年余,加重2个月。患者2012年2月16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于天津市某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弥漫性狭窄,右冠状动脉弥漫性狭窄,远端完全闭塞,确诊为冠心病,于右冠状动脉置入支架1枚。术后心前区间断疼痛,近2个月加重,伴有左侧背部疼痛,胸闷憋气,气短喘息,心悸时作,偶有汗出,头晕耳鸣,腰酸腰痛,纳可,寐欠安,多梦,大便每两日一行。舌暗红,苔白,脉弦细。
西医诊断: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
中医诊断:胸痹,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肾健脾,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处方:绞股蓝10g,炙鳖甲30(先煎),海藻10g,丹参20g,当归10g,女贞子20g,枸杞子15g,降香10g,炙黄芪20g,淫羊藿10g,补骨脂10g,火麻仁10g,炙甘草10g。7剂,水煎服。
1周后患者复诊,心前区及背部疼痛发作频次减少,程度较前明显缓解,见效守方,继服7剂。半年后随访,患者病情平稳,可从事日常家务。
【按】《金匮要略》对于胸痹病机有述,曰“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故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脏腑亏虚的根本乃脾肾虚损,肾阳乃一身阳气之源,心阳得之于肾阳,肾阳不足,无以温煦心阳,胸阳不展,气滞血瘀,痰浊由生。本案患者支架术后本虚为主,证属气虚血瘀,治以益肾健脾为主,活血化瘀为辅。方中淫羊藿、补骨脂、枸杞子、女贞子补肾温脾;绞股蓝、炙鳖甲、海藻软坚散结;炙黄芪、当归、丹参、降香益气活血化瘀。全方补肾温脾不敛邪,散结消瘀不伤正。
【验案二】患者,女,67岁,2013年6月13日初诊。
患者间断头晕6年余,加重1周。患者高血压病史6年,头晕间作,血压最高180/90mmHg,规律服用替米沙坦片每日80mg,倍他乐克片每日25mg,但血压控制不理想。近1周无明显诱因头晕加重,伴有目眩心悸,晨起血压150/95mmHg左右,未诉胸闷胸痛等不适。平素畏寒肢冷,纳可,寐欠安,夜尿1次,大便每日一行。舌暗红,苔白腻,脉弦细。颅脑CT、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血压:170/90mmHg。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
中医诊断:眩晕,痰浊中阻证。
治法:健脾降浊,调和气血。
处方:当归10g,白芍20g,茯苓10g,夏枯草15g,半夏6g,白术15g,天麻15g,远志10g,山楂10g,泽泻30g,炙甘草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7剂后,患者头晕缓解,守法守方。继服14剂,患者血压平稳,头晕消失。
【按】眩晕的病因无外乎“虚”“风”“痰”。《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肾精不足,髓海空虚,或气血亏虚,脑窍失养,发为眩晕;血虚生风,或阳亢动风,发为眩晕;朱丹溪则提出,“无痰不作眩”,认为痰浊中阻,清阳不升,蒙蔽清窍,脑失所养,发为眩晕。阮士怡教授综合历代医家观点,认为眩晕非单一病因所致,因于肝风者,平肝潜阳、熄风定眩;因于痰浊者,健脾化浊、健脾和胃。同时,眩晕非仅实邪所致,多伴有气血亏虚、肾精不足,故兼予以调和气血、填精益髓,祛除致病因素不忘固护正气。本案眩晕证属痰浊中阻,除痰蒙清窍症状外,尚有畏寒肢冷等虚寒证表现,系痰阻脉络、气血不畅,故治以健脾降浊、调和气血。方中当归、白芍、白术养血和血,健脾益气;半夏、茯苓、泽泻健脾祛湿;夏枯草软坚化痰。上药同用,起到化痰祛湿、健脾和胃的作用。
【验案三】患者,男,74岁,2013年12月12日初诊。
患者心悸5年,加重1周。患者2009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不适,诊断为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心动过缓)、冠心病,置入支架1枚,置入后症状好转。2011年至2013年12月患者出现间断心悸,伴汗出,尿频,自行服用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数粒后可缓解,近1周心悸频发。患者自诉有糖尿病病史,现空腹血糖11mmol/L。纳可,寐安,大便黏腻不成形,小便有泡沫。舌紫暗,苔黄腻,脉弦缓结。2013年11月19日查24h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动过缓,房性期前收缩,可见成对、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多形室性期前收缩,可见三联律成对,ST段下移,T波低平或双向。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糖尿病。
中医诊断:心悸,痰浊瘀阻证。
治法:益肾健脾,软坚散结。
处方:炙鳖甲30g(先煎),海藻15g,细辛3g,丹参30g,绞股蓝10g,银杏叶10g,淫羊藿10g,肉苁蓉15g,钩藤15g,知母15g,女贞子20g,夏枯草15g,牡丹皮15g。7剂,水煎服。
服药后患者心悸减轻,继服14剂,症状明显缓解,遂改“益肾健脾,涤痰复脉”之中成药守效。
【按】中医学强调“治病必求其本”,注重养护机体正气,抓住疾病邪正斗争病理变化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治疗冠心病当从疾病之本——脾肾虚损出发,强调运用益肾健脾法补脾肾之虚,健后天之运,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达到控制冠心病反复发作的目的。因冠心病的病机为虚中夹实,除了脾肾虚损外,还有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的互结、停滞,故又以软坚散结法来祛其邪气以治标。标本兼顾,消补并用,很好地起到了防治冠心病的作用。
胸痹、心悸、不寐等心系疾病的病位在心,而病因病机各异。心藏神,主血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受肾精肾水之济,脾胃水谷精气化生之营血滋养,得以血脉充足、畅达四末,得以化神养神,正常发挥心的生理功能,故阮士怡教授认为,其病机根本之脏多在脾、肾。如在心律失常的辨治过程中,阮教授认为其机制为正气虚弱、外舍于心,发病与心、脾、肾三脏相关,故治疗上以益肾健脾为主。以炙鳖甲、海藻、绞股蓝、夏枯草涤痰软坚散结,淫羊藿、肉苁蓉、女贞子平补肾阴肾阳,细辛、丹参活血祛瘀、温通心阳,钩藤、知母滋阴平肝清热。上药同用,共奏益肾健脾、软坚散结复脉之效。
【验案四】患者,男,56岁,2014年3月13日初诊。
患者胸闷气短5年余,活动后背部不适感,偶伴有心前区疼痛。时潮热汗出,汗后畏寒加重,偶有头晕,头部右侧自觉胀闷感,腰背畏寒喜暖,四肢不温,足部湿疹频发。纳可,寐差易醒,大便干溏不调。舌暗红,苔白微腻,脉左弦细、右沉弦。心电图示:ST段及T波异常,前侧壁、下壁心肌缺血;心脏彩超示:主动脉硬化,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左心室壁运动欠协调,三尖瓣反流轻度。冠心病病史3年余,冠状动脉造影示:LAD狭窄>50%。血压120/80mmHg。
西医诊断:冠心病。
中医诊断:胸痹,脾肾亏虚、痰浊内蕴证。
治法:益肾健脾,软坚散结。
处方:绞股蓝10g,茯苓10g,夏枯草10g,法半夏6g,川芎10g,丹参10g,香附10g,补骨脂10g,刺五加10g,五味子10g,紫石英20g,豆蔻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014年3月20日。患者背部不适感及心前区疼痛较前减轻,仍自汗频出,伴潮热感,下肢及腰背部畏寒,若遇寒或进食寒凉后即出现腹泻症状,不必服药,得温则舒,移时好转。纳可,寐安,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沉细。初诊方去五味子、夏枯草、法半夏,加淫羊藿10g、熟地黄15g、山茱萸10g、泽泻30g、鳖甲30g(先煎)、海藻10g。继服7剂。
三诊:2014年3月27日。患者自觉服药后症状减轻,尤前4剂效果明显,无心前区不适,背部僵直、畏寒均大为改善。守前方加减,嘱2日1剂以巩固疗效。
【按】本案辨证为脾肾亏虚、痰浊内蕴。肾藏元阴元阳,为水火之宅。肾属水,心属火,二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水火既济,则阴阳平衡,五脏相安。《灵枢·本神》曰:“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肾阳为一身命门之火,肾阳虚则会导致脾阳虚,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气血乏源,而心主血脉,气血不足则心脉失养,不荣则痛,入夜阳入于阴,阴不制阳,而寐难安。心肾阳虚,阴寒之邪上乘于胸则见胸闷、心痛气短。肾阳虚衰,水液代谢输布失常则见足部湿疹频发,大便干溏不调。阳虚卫外不固,故见汗出、喜暖畏寒之症。痰浊痹阻日久,血行不畅而生瘀,故见舌暗。治以益肾健脾、涤痰散结之法,佐以理气消瘀。方中绞股蓝益气健脾,刺五加、茯苓善入脾经,健脾补中;半夏、夏枯草涤痰理气;补骨脂、紫石英、五味子温肾助阳;舌暗红,乃血瘀之象,遂用川芎、丹参、香附行气化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益肾健脾、涤痰散结、理气消瘀之功。二诊中,仍遗留自汗、畏寒、腹泻等典型的命门火亏、下元虚衰症状,故续用健脾药物,增大补肾药比重,加淫羊藿、山茱萸、熟地黄等补肾固涩填精药物,针对病本,溯本求源,以求远效;同时运用海藻、鳖甲软坚散结。
情志致病和不良生活习惯是现代老年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如冠心病伴发焦虑、抑郁,情绪波动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波动或心律失常反复发作,膏粱厚味引发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等。七情太过或不及可影响脏腑气血运行,发为胸痹、心痛、心悸、眩晕、不寐等,即“七情失调”。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下,心血管疾病领域提出“双心”医学模式,旨在关注心理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相互作用。阮教授在发现有情志因素致病时,除了嘱患者调畅情志、精神内守、淡泊名利外,在处方用药上常使用宽胸解郁散结之品如石菖蒲、郁金、延胡索、厚朴等,安神定志之品如远志、生龙骨、生牡蛎、合欢花、珍珠母、酸枣仁、首乌藤等。不规律的作息习惯及肥甘厚腻饮食等有碍脾胃运化,使气血生化乏源,所以在祛除病因的同时,要嘱咐患者注意调和气血,颐养性情,规律生活,劳逸结合。
【验案五】患者某,女,82岁,2012年11月25日初诊。
患者胸闷憋气间作10余年,加重1周。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最高达180/80mmHg,平素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30mg,1次/日。刻诊:面色晦暗无华,形体消瘦,现自觉活动劳累后发作,伴心慌气短,偶有咳嗽,痰少色白,纳可,寐安,二便可,舌瘦暗红,苔薄黄,脉沉缓。血压150/70mmHg。
西医诊断:冠心病,高血压病。
中医诊断:胸痹,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肾健脾,软坚散结。
处方:鳖甲30g,绞股蓝10g,当归15g,川芎10g,丹参20g,泽泻20g,沉香6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补骨脂10g,桑寄生15g,海藻15g,茯苓15g,砂仁10g。
服药14天后,患者诸症减轻。原方加减后继服20天,患者血压稳定在130/70mmHg左右,未诉胸闷憋气,纳寐可,二便调,嘱继服补肾软坚方药以巩固治疗。
【按】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和许多内科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不仅可以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延缓衰老。冠心病多与中医学“胸痹”相关,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虚在脏腑亏虚,根本为脾肾虚损;“标实”为瘀血、痰浊互结于血脉之中,阻塞脉络。故在治疗胸痹时,多针对病机采用益肾健脾治本、软坚散结治标的法则。
从年龄角度分析,冠心病属于增龄性疾病,发病以中老年居多,与渐进性衰老有关;而中医学认为衰老与肾密切相关,肾中精气的盛衰是人体生、长、壮、老、已的根本,故肾虚应为该病的主要病机。患者已是耄耋之年,《灵枢·天年篇第五十四》有云:“年四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五十岁,肝气始衰。六十岁,心气始衰。七十岁,脾气虚。八十岁,肺气虚。九十岁,肾气焦。百岁,五脏皆虚。”可见“五脏皆虚”是冠心病的重要特点,唯有肾精充盈方可使“五脏坚固”。另冠心病常伴随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病理过程即是基于气血津液紊乱,脏腑功能失调,以致痰浊、瘀血等有形实邪壅塞脉道,脉道失利而成。故血脉不通,心脉失养,发为胸痹。
结合现代病理学机制研究,冠心病的治疗当以降脂、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限制血流速度以缓解血管微循环障碍为重,宜选用活血补气药。处方中加入鳖甲、绞股蓝、海藻以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此三药为阮教授临床善用药对,具有降脂、改善微循环等功效,临床多应用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且疗效显著;继以女贞子、墨旱莲、补骨脂、桑寄生滋补肝肾,以泽泻、茯苓、砂仁健脾化湿,以当归、川芎、丹参行气活血,以沉香暖肾纳气。可发挥降低全血黏度与减少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抑制血栓形成,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
【验案六】患者某,男,42岁,2012年11月28日初诊。
患者眩晕伴心慌胸闷4年余。患者于4年前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服中药治疗1年余,效果不佳。近1年服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倍他乐克)25mg/次,每日1次;福辛普利钠片(蒙诺)5mg/次,每日1次。血压最高达150/90mmHg。刻诊:头晕昏沉,双目视物不清,偶有耳鸣,口干口苦,但欲饮冷。纳可,寐欠安,入睡难,夜尿2~3次,大便可,双下肢水肿(+),舌红绛,苔白厚腻,唇色紫黯,脉弦数。血压140/100mmHg。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
中医诊断:眩晕,肝肾阴虚证。
治法:益肾养肝,健脾化痰。
处方:泽泻30g,细辛3g,丹参20g,天麻20g,杜仲20g,牛膝15g,决明子15g,泽兰10g,地龙15g,柏子仁30g,何首乌30g,紫石英20g,瓜蒌30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7天后,患者诸症大减。初诊方加减后继服20天,患者血压稳定在135/80mmHg左右,偶有头晕,纳寐可,二便调,余无明显不适,嘱继服补肾软坚方药巩固疗效。
【按】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发病机制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平衡失调,血管紧张素Ⅱ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促使水钠潴留,刺激交感神经节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提高特异性受体的活动从而使血压升高,病理过程涉及心、脑、肾。本例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患者现症头晕耳鸣、口干口苦、夜尿频数,兼有失眠,结合其舌脉分析证属肝肾阴虚,其源在脾肾二脏,病损及肝,肾阴阳两虚,水不涵木,肝肾阴亏,肝阳上犯;加之脾虚不能运化水湿,痰浊内生,肝阳挟痰蒙蔽神府,神明失司,心失所主,发为眩晕,故本病治宜益肾养肝、健脾化痰。
本例以天麻钩藤饮为主方,以天麻、杜仲、牛膝、决明子加何首乌补益肝肾、潜镇肝阳;继以泽泻、泽兰、瓜蒌、丹参活血祛瘀、健脾化痰;配伍细辛、地龙通络开窍;以紫石英、柏子仁镇静安神;最后以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全方旨在补肾、健脾、宁心神,以达到降压效果。
【验案七】患者,男,79岁,2013年5月23日初诊。
患者胸闷、憋气、后背痛间作2年。患者2年前劳累后出现胸闷、后背隐痛,时伴憋气,每于劳累后诱发。查冠脉CT:右冠近段狭窄(50%~75%)。症见:胸闷、憋气、后背隐痛,腰膝酸软,周身乏力,纳差,寐安,二便调,舌淡紫,苔薄白,脉弦细无力。
西医诊断:冠心病。
中医诊断:胸痹,脾肾两虚、痰瘀互结证。
治以:益肾健脾,软坚散结。
处方:淫羊藿10g,巴戟天10g,女贞子20g,山萸肉10g,党参15g,五味子10g,丹参20g,赤芍20g,红花6g,绞股蓝10g,醋鳖甲30g(先煎),砂仁3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2013年5月30日。胸闷、憋气、后背隐痛症状稍减轻,自诉劳累后仍有心前区不适,纳少,夜寐安,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继以初诊方去鳖甲、红花、绞股蓝,加云苓(即茯苓)15g、瓜蒌30g、知母10g、川芎10、海藻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三诊:2013年6月6日。胸闷、后背隐痛症状有所缓解,周身乏力,活动后易憋气,纳食稍增,寐安,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继以初诊方去山萸肉、党参、天冬、知母,加制首乌15g、绞股蓝10g、夏枯草15g,丹参加量至3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四诊:2013年6月13日。未再发胸痛,劳累后偶发憋气,休息可缓解,纳可、寐安,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继三诊方去制首乌、夏枯草,加枸杞子15g、川芎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药后再诊,症状平稳,见效守方,继服14剂以巩固疗效。
【按】动脉粥样硬化(AS)是以脂质代谢障碍为病理基础的常见血管疾病,是冠心病、脑卒中发生的重要病理因素。现代医学所说的“脂质、脂肪”的含义类似于中医学的“膏、脂”。清代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曰:“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脂丰满。”正常的脂质为营养全身的精微物质,但“膏、脂”生化运转失常,聚而为痰,滞于营中,浸淫血脉,即成血脉痰浊之患。脂质代谢紊乱不仅是AS形成的始发病理因素,也是中医“痰浊”内生的物质基础。同时,根据津血同源、痰瘀相关理论,病理产物“瘀血”实质是血液中的“痰浊”,两者相互胶结。故阮教授认为AS属于“坚、结”之证,是动脉血管壁上的“痰瘀互结”。
患者年近八旬,脾肾两虚,肾气亏虚,血脉失于温煦,无力鼓动脉中气血运行;脾阳不足,胸阳亦随之不振,加之脾气亏虚,失于健运,痰浊内生,日久痰阻血瘀、痰瘀互结,共致心脉气血失畅,则发胸痹心痛。治疗时标本兼顾,治以益肾健脾、软坚散结。初诊方中淫羊藿、巴戟天、女贞子、山萸肉滋补肾阴肾阳;党参、五味子补益心之气阴,且党参补气健脾兼能养血;绞股蓝健脾化痰,综上补肾健脾养心,共奏扶正补虚以软坚散结之功;丹参配伍赤芍、红花,活血祛瘀以散结;鳖甲化痰软坚,荡涤脉络之痰浊,且能通血脉,甚合本案痰浊、瘀血互结之证。纵观全方,益肾健脾以治本、化痰活血以治标,共奏软坚散结之功。二诊时,患者症状好转,故仍守前方之治则。考虑原方大滋大补,故加知母清热润燥,以防滋补温热太过;海藻易鳖甲,为咸寒润下之品,仍达化痰软坚之功;加用瓜蒌理气开郁、涤痰宽胸,以助全方软坚散结之力;考虑患者纳少,故加用云苓,健脾益气和胃以助饮食,同时脾胃健运有利于化湿浊,进一步体现了补虚扶正以散结。三诊时,患者胸闷、胸痛症状好转,出现周身乏力,故减少滋阴药物用量,加制首乌15g以增补肾强筋骨之力;活动后憋气,仍为痰瘀互结之症,故增加丹参用量至30g,“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加强活血化瘀以软散之功;夏枯草清热散结,既配合鳖甲、海藻,加大软坚散结之力,又防全方滋补化热之势。四诊患者未发胸痛,仅劳累后憋气,舌脉较前好转,继前方酌加枸杞子15g替换制首乌,减去夏枯草,加川芎10g,继予加强滋补肾阴、活血通络以散结之力。
【验案八】患者,女,70岁,2013年10月31日初诊。
患者2010年9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右冠状动脉置入支架2枚。现症:活动后气短,伴喘息,时有心前区疼痛,自服硝酸甘油可缓解,神疲乏力,口干口苦,胃胀,腹胀满,四肢逆冷,畏寒,偶痉挛。纳差,夜寐易醒,服艾司唑仑每日2mg辅助睡眠,小便调,大便困难。舌暗紫,苔薄白,脉沉细。平素服药: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每日5mg;富马酸比索洛尔片,每日2.5mg;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0.1mg;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每日60mg。平素血压控制在130~140/80~90mmHg。
西医诊断:冠心病;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状态。
中医诊断:胸痹,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肾健脾,滋阴理气。
处方:党参15g,麦冬10g,知母15g,白芍20g,淫羊藿15g,肉苁蓉15g,丹参20g,制何首乌20g,川芎10g,木香10g,番泻叶3g,火麻仁15g,合欢花10g,砂仁6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13年11月7日。口苦、乏力症减,口干,活动后胸闷气喘,腹胀满,畏寒。纳可,寐安,夜尿频,大便无力,便后不爽。舌暗淡,苔白润,脉沉细。初诊方去党参、麦冬、白芍、淫羊藿、肉苁蓉、川芎、木香、番泻叶、合欢花、砂仁,易火麻仁为20g,加绞股蓝10g、炙鳖甲30g(先煎)、当归10g、女贞子20g、远志10g、石菖蒲1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2013年11月14日。胸闷憋气症减,喘息时感背部疼痛,食后胃脘胀满。纳差,夜寐多梦,夜尿频,大便无力。舌暗苔白腻,脉沉细数。二诊方去绞股蓝、远志、石菖蒲,易火麻仁为10g,加瓜蒌30g、麦冬10g、赤芍15g、板蓝根10g、泽泻30g、炙甘草6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四诊:2013年11月21日。背部疼痛症减,活动后喘息,心前区满闷不舒,食后胃脘胀满,偶感胃痛。纳可,夜寐多梦,夜尿频,大便调。舌暗苔白腻,脉沉。三诊方去麦冬、赤芍、板蓝根、女贞子,加天冬10g、荷叶15g、绞股蓝10g、葶苈子10g、吴茱萸5g、枳壳10g、酸枣仁3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五诊:2013年12月19日。诸症均减,偶感胸闷憋气。纳可,寐安。舌红,苔薄白,脉沉。四诊方去天冬、荷叶、炙鳖甲、知母、葶苈子、泽泻、枳壳、火麻仁,加桑寄生15g、续断15g、黄连15g、焦三仙各10g。继续服用7剂巩固治疗。
随访2个月,病情再未发作。
【按】本案为PCI术后,患者年事已高,久病伤正,脾肾虚衰,水液运化失司,内聚生痰,痹阻心脉,困阻清阳;心气亏虚兼之肾不纳气,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运无权,无以濡养脏腑九窍、四肢百骸,瘀阻脉络,痰瘀互结而成胸痹。
初诊方中党参、麦冬、知母益气养阴;白芍养血活血;淫羊藿、肉苁蓉、制何首乌温补肾阳;川芎、合欢花行气活络止痛;木香、砂仁理气健脾,助番泻叶、火麻仁利水通便;结合舌脉症状,患者痰瘀之邪较盛,中焦气机壅滞,加之老年肾气不足,脾失健运,腑气不通,则见口干口苦、胃胀满,故用健运脾气、温补肾阳之品。全方温而不燥,寒热平调,共奏益肾健脾、滋阴理气之功。二诊阳气不振则发为胸闷憋气,以绞股蓝益气健脾、清热解毒,炙鳖甲滋阴潜阳、软坚散结;当归助火麻仁活血通便;石菖蒲、远志合用理气解郁、宁心安神;女贞子滋阴补肾温脾,阴阳双补。三诊阳气复生,热象毕现,遂减补肾温阳之药,续加瓜蒌清热涤痰、宽胸散结,赤芍清热凉血,板蓝根清心胸之热,泽泻利水渗湿;炙甘草甘温益气,通经脉,利血气,缓急养心。四诊以枳壳、吴茱萸行滞消胀、理气止痛;重用酸枣仁以宁心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