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软坚方药对冠心病心功能改善的临床观察

第一节 补肾软坚方药对冠心病心功能改善的临床观察

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证明,采取补肾软坚方药治疗冠心病具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缓解心绞痛、降低全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等治疗作用。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对门诊和住院冠心病患者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动态观察了30例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的心脏解剖形态及心功能指标的各项变化情况。对补肾软坚方药治疗冠心病患者改善心功能状况的情况进行了初步临床研究,现总结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病例来源 本资料所观察患者,门诊患者23例,住院患者7例,共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85岁。平均年龄55.4岁;30例中以50岁和60岁两个年龄组最多,为21例。30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的患者4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3例,并发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6例,其余均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30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气阴两虚型22例,阴虚阳亢型6例,气滞血瘀型8例。同时以26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男性16名,女性10名,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52.2岁。

2.观察指标 按照1979年全国心血管病会议修订的冠心病诊断标准,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使用美国ADR4000型相控阵扇形超声心动图仪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治疗前心脏的解剖形态,心功能指标,同时进行血液流变学、胆固醇、血脂蛋白、血小板聚集的检查。治疗3个月后,重复上述检查进行对比。

3.计算方法 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方法:分别在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测量,收缩末期在左心室最大向心收缩时停顿测量,舒张末期以同步记录Ⅱ导心电图QRS波起点为准停顿测量。主动脉内径在左心室长轴观测量,从主动脉前壁曲线下缘测至后壁曲线上缘之垂直距离。主动脉活动幅度测量主动脉根部前壁曲线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左心室容积计算法:以长轴径测定值采用改良的立方体积公式:V=D3×[7/(2.4+D)],心搏出量公式:SV=LVEDV-LVESV,心每分输出量计算公式:CO=SV×HR,心脏指数计算公式:CI=CO/BSA,心脏射血分数计算公式:EF=(SV/LVEDV)×100,平均周边缩短率计算公式:mvcf=(Dd-Ds)/(ET×Dd)。

(二)结果

1.心脏解剖形态治疗前后的变化

①30例冠心病患者治疗前主动脉内径均呈一定程度扩张,扩张最明显者36mm,平均32.28mm。与正常对照组平均28.58mm相比,有明显的差异。

②30例冠心病患者主动脉运动幅度有一定的降低,全部在5~10mm,平均8.07mm;而正常对照组均在6~13mm,平均9.65mm。但二者经统计学处理没有明显差异。

③30例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0mm者10例,≥51mm而≤55mm者7例,56mm以上者13例,内径最大者达64mm;平均舒张末期内径53.48mm。而正常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0mm者20例,≥51mm而≤55mm者6例,其内径最大者54mm,平均舒张末期内径48.53mm。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④冠心病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约47~31mm,平均40.66mm,与舒张末期之差约9~19mm,平均差值为12.82mm;而正常对照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约30~35mm,平均33.65mm,其与左心室舒张末期之差约12~20mm,平均差值为14.86mm,两组差异有显著性。说明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幅度和室壁顺应性下降。(见表5-1)

表5-1 对照组与冠心病组心脏形态比较(x±s)

为了观察补肾软坚方药对冠心病患者心脏解剖形态的改善情况,我们对治疗3个月以上的患者复查了二维超声心动图。结果表明,这一疗法除了改善冠心病患者主动脉运动幅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外,其余各项均有较好的效果。(见表5-2)

表5-2 冠心病患者心脏形态治疗前后比较(n=30,x±s)

2.心功能状态治疗前后的改变

①30例冠心病患者在治疗前其左心室每搏输出量约37~79mL,平均为61.07mL,对照组左心室每搏输出量约52~81mL,平均为69.73mL,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②冠心病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为45.79%,正常对照组为58.01%。

③30例冠心病患者心排血量约3.41~5.69L,平均为4.09L,正常对照组心排血量约3.62~5.97L,平均为4.98L。

④冠心病患者心脏指数平均为2.03L/min/m2,正常对照组为2.65L/min/m2

⑤平均周边缩短率,冠心病组为1.01周边/sec;正常对照组为1.53周边/sec。以上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见表5-3)

表5-3 正常对照组与冠心病组心功能比较(x±s)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到,冠心病患者心功能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冠心病组30例患者经“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治疗3个月后,其心功能状态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心脏每搏输出量平均增加9.38mL,达到70.45mL,射血分数平均增加8.76%,达到54.35%;心排血量平均增加0.69L,达到4.78L/min。心脏指数和平均周边缩短率也有明显提高,其差异有显著性。(见表5-4)

表5-4 冠心病患者心功能治疗前后变化(x±s)

(三)讨论

应用超声心动检查诊断心脏及大血管疾病,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无创性检测手段之一。这种诊断方式具有操作简单、无创伤、无痛苦、重复性好、诊断准确等优点,尤其是二维超声心动图,使其临床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大量的临床应用实践证明,超声心动图的动态检查,可提供药物对心脏作用的客观指标,可以对药物进行自身对比观察,在临床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本研究通过对3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表明冠心病患者均存在主动脉内径增宽和运动幅度降低,说明主动脉管壁的顺应性下降。同时,受心肌供血不足的影响,左心室的顺应性亦有降低,表现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扩大,而收缩末期内径之差减少,从而导致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和心排血量等指标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分析此结果可知,冠心病患者心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多是心肌缺血或梗死导致左心室收缩无力,或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肌细胞变性而退化,心肌的顺应性降低,收缩无力而出现心功能下降。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且与脾肾的关系最为密切。脾主运化而使水谷精微化赤为血,不断满足血液代谢的需要;肾主藏精为元气之根、生命之本,是机体阳气生发之源,对心阳推动血脉的运行和温煦脾脏、使水谷精微化赤为血的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当人体进入老年初期,脏腑的这种功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是“五八肾气衰,……阳气衰竭于上”,同时出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的生理退化现象。机体的这一变化影响到心脏主要是血脉运行功能降低;另一方面,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赤生血的功能减弱,而生湿化痰的惰性作用增多,痰湿随精入血,无处不至而阻碍血液的运行。同时,这一代谢产物沉积于血脉中,成为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故金元时期的医家李东垣在论述治疗心病时提出“心者,君主之官,……善治斯疾者,惟在调和脾胃,使心无凝滞”,基于这一理论,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补肾软坚法防治冠心病的治疗法则,以期减慢或改善这一生理退化现象,达到增强心主血脉运行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

通过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对30例患者的治疗前后观察,证明补肾软坚方药具有显著的改善冠心病心功能状态,改善和恢复主动脉和左心室心肌的顺应性,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射血分数,增加每搏输出量、心排血量和心脏指数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