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软坚方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第二节 补肾软坚方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一般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与骨质增生上关节移位刺激椎动脉及血管的退化有关。临床表现为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脑组织缺血症状,如眩晕、恶心、视物模糊不清、头痛甚至昏厥,颈部转动时症状加重。本研究采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内自制补肾软坚方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8例,疗效显著。

(一)资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 130例颈椎病患者均为门诊病人,随机分为2组。补肾软坚组68例,男性50例,女性18例;年龄21~30岁10例,31~40岁50例,41~50岁15例,51~60岁36例,61岁以上2例,平均年龄51岁;病程6个月~1年10例,1~6年50例,6年以上8例,平均病程6年。对照组62例,男性48例,女性14例;年龄21~30岁9例,31~40岁7例,41~50岁10例,51~60岁35例,61岁以上1例,平均年龄53岁;病程6个月~1年8例,1~6年48例,6年以上6例,平均病程7年。两组资料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

2.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1)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颈椎病(椎动脉缺血型)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眩晕的中医诊断标准,临床辨证属于肝肾亏虚、痰瘀痹阻脑络型眩晕。X光片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后凸,有骨质增生。

(2)排除标准 妊娠期妇女;合并心血管疾病及精神病患者;患肿痛、外伤、内耳疾病及眼病等患者。

3.治疗方案 治疗组口服补肾软坚方药(中成药制剂,主要组成为党参、丹参、杜仲、桑寄生、龟甲、淫羊藿、何首乌、石菖蒲、茯苓、砂仁、夏枯草、海藻等,相当于生药0.5g/片)每次6片,每日3次,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颈复康冲剂,每次1袋,每日3次。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结果。

4.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观测补肾软坚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流变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5.数据统计 总疗效采用Ridit分析。治疗前后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

(二)结果

1.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眩晕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眩晕等症状消失。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可正常生活及工作。有效:头晕或眩晕减轻,伴有轻微视物旋转及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工作受影响。无效:头晕及眩晕症状无缓解。

2.治疗结果

(1)两组疗效比较 如表7-3,补肾软坚组总有效率97.0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变及经颅多普勒检测结果 如表7-4所示,补肾软坚组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降低,红细胞变形能力明显降低,其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如表7-5所示,补肾软坚组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加快。提示补肾软坚方药对改善血流变和提高血流速度有明显作用。

表7-3 两组疗效比较

表7-4 治疗前后生化检测结果比较

表7-5 两组经颅多普勒检测结果比较

(三)讨论

中医学认为,本病以“脾肾亏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故治以“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方中以桑寄生、制何首乌、菟丝子、龟甲、杜仲等益肾填精;以茯苓、陈皮、党参健脾;以丹参、川芎活血软坚;以夏枯草清热软坚;以海藻、昆布消痰软坚散结。诸药合用,脾肾得补,痰瘀可消,气血畅和,清窍得养,眩晕自除。临床研究表明,补肾软坚方药能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情况,同时对患者血流变指标亦有改善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