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软坚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观察
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S),而AS发病学说主要有脂质浸润学说、炎症学说、血栓形成学说、损伤反应学说、内皮功能紊乱学说、氧化应激学说等。目前,有学者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A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NAFLD不仅能够发生在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患者的体内,也能够发生在既往无脂肪堆积的患者体内,其发病与嗜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炎性脂肪组织和循环炎症细胞及由此造成的代谢紊乱有关。NAFLD程度越重,AS发生概率也越大。现阶段,有关AS在NAFLD患者中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一种说法认为可能与NAFLD患者体内系统性炎症损害大动脉血管壁顺应性有关;另一种观点认为可能与全血黏度有关。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NAFLD和AS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方面。治疗合并NAFLD的AS患者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中医药有别于西药的单靶点治疗作用,具有多途径、多靶点综合调节作用。运用中医药干预冠心病心绞痛合并NAFLD患者有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实验研究表明,补肾软坚方药具有调脂抗炎、抗氧化应激等抗AS作用,但其对冠心病心绞痛合并NAFLD患者的疗效如何,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一)资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 共收集冠心病心绞痛合并NAFLD病例资料100例,均为2015年1月至12月期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的住院患者。
2.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1)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参照《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和《中医心病之心绞痛诊断与疗效标准》制订。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制订。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现有《中医心病之心绞痛诊断与疗效标准》和《中医内科学(第五版)》,并结合现有冠心病(中医胸痹心痛)证候诊断标准结果制订。
(2)纳入标准 患者年龄在40~75岁之间;确诊冠心病心绞痛和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并符合中医胸痹心痛(脾肾两虚、痰瘀互结型)的患者。
(3)排除标准 因心肌病、瓣膜关闭不全、主动脉夹层、室壁瘤或显著贫血等所致的心绞痛患者;近三个月内发生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或重大手术患者;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中-重度心力衰竭(NYHA分级标准为Ⅲ、Ⅳ级)患者;合并恶性肿瘤、活动性消化道出血、风湿免疫性疾病、严重血液系统疾病或重度神经官能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更年期症候群、食管裂孔疝、胃及食管反流、颈椎病和胆心综合征等所引起胸痛者;排除由饮酒、药物、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嗜肝病毒感染及一些与胰岛素抵抗(IR)相关的综合征等所导致的脂肪肝。
3.分组 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女性29例,男性21例,年龄(63.4±8.2)岁,对照组女性32例,男性18例,年龄(62.5±7.4)岁。
4.治疗方案 对照组用药以西医基础治疗(扩张冠状动脉、调节血脂、抗血小板黏附聚集等,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为主,补肾软坚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补肾软坚方药(中成药制剂,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制剂室制备,每次6片,每日3次,口服)。
5.观察指标 用药4周后比较对照组和补肾软坚组患者用药前后心绞痛程度、中医证候积分和理化检查结果(血脂四项、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
6.疗效判断标准 心电图、心绞痛中长效评定标准及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治疗胸痹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初稿)》制订。
7.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二)结果
1.一般资料 回顾病历资料,对照组,女性32例,男性18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75岁;补肾软坚组,女性29例,男性21例,年龄最小46岁,最大74岁。两组性别、年龄构成比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并发症差异亦不显著(P>0.05)。(见表5-22,表5-23)
表5-22 两组病人基本情况(x±s)

表5-23 两组病人并发症情况

2.补肾软坚方药对血脂四项的影响 在100例冠心病心绞痛合并脂肪肝的患者中,仅有36例高脂血症患者,其中,对照组18例,补肾软坚组18例。治疗4周后,无论是对照组还是补肾软坚组患者的TG、TC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仅补肾软坚组患者的LDL-C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补肾软坚方药在降低TG、TC、LDL-C方面无明显优势(P>0.05),但其上调HDL-C表达的能力较强(P<0.05)。(见表5-24)
表5-24 补肾软坚方药对血脂四项的影响(mmol/L,x±s)

3.中长效评定
(1)补肾软坚方药对心电图的影响 经治疗,两组患者的心电图结果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5-25)
表5-25 补肾软坚方药对心电图的影响

(2)补肾软坚方药对心绞痛程度的影响 经西医基础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心绞痛症状得到了一定程度缓解,有效率达82%;而加用补肾软坚方药后,其治疗有效率明显上升(P<0.05)。(见表5-26)
表5-26 补肾软坚方药对心绞痛程度的影响

4.补肾软坚方药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补肾软坚方药的辨证施治优势得以体现。与对照组相比,补肾软坚方药联合西医基础治疗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P<0.05)。(见表5-27)
表5-27 补肾软坚方药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5.补肾软坚方药对安全性指标的影响 不论是西医基础治疗,还是补肾软坚方药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均体现出很好的安全性,未对两组患者肝、肾功能产生实质性损害(P>0.05)。(见表5-28)
表5-28 补肾软坚方药对肝肾功能的影响(x±s)

(三)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从古至今,各医家均认为其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脏腑气血阴阳虚损;标实为气滞、痰浊、血瘀、寒凝等。冠心病虽以脏腑亏虚为主,病位在心,但其根本却在脾肾亏虚。肾阳亏虚则心阳失于温煦,必致气虚、气滞,气不帅血,出现血瘀。脾虚失运则导致湿浊凝聚化痰,上蒙胸阳,易致胸阳痹阻,脉络瘀滞。故此两脏虚损使人体气血俱衰,痰瘀互结成“积”而致“胸痹”之证。这与现代医学冠心病病机如出一辙。现代医学所说的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等类似于中医的痰浊、血瘀等证。冠脉管腔斑块的形成过程则类同于中医痰瘀互结成“积”的过程。正如《景岳全书·积聚》所言:“盖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阮士怡教授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等理论,认为“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是治疗“胸痹心痛”的根本大法。而NAFLD属于中医“痰浊”“积聚”“胁痛”等范畴,其病变早期以肝脾为中心,以肝气郁滞、痰瘀阻络为主要证候,血络瘀阻日久,易变生他病,如胸痹、中风、消渴等,其发病与“痰瘀毒虚”紧密相关。痰瘀被认为是NAFLD患者体内的主要致病因素。痰瘀日久,可化生痰毒、热毒,因毒致虚,虚即脾肾两虚。由此可见,不论是“胸痹心痛”,还是“积聚”“胁痛”,本虚标实是二者发病的共同病机,“痰瘀毒虚”是导致二者发病的共同病理因素,二者只是发病的病位不同。故在治疗上,二者均可采用“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干预患者体内“痰瘀”以起到“防毒生虚”的作用,这符合中医“异病同治”的思想。现代医学认为,NAFLD是一种与遗传易感和IR密切相关的代谢紊乱性肝病。“二次打击”学说是目前较为公认的NAFLD发病机制,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紊乱、全身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等在NAFLD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而此四者也是导致脑血管疾病(CVD)患者内皮功能障碍和血管重构的主要因素。据此推测,这不仅是临床上NAFLD患者常合并CVD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原因,也是他汀类药物及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等用于治疗NAFLD和CVD的原因,二者在治疗上存在药物作用的共同靶点。
补肾软坚方药是“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的代表方药。本研究结果表明,补肾软坚方药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冠心病心绞痛合并NAFLD患者的心电图异常(P>0.05),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P<0.05),并降低其中医证候评分(P<0.05),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结合既往研究结果,推测这可能与补肾软坚方药不仅能通过降低患者TXB2水平,升高6-酮-PGF1α水平,进而调节血栓素与前列环素平衡,维护血管内皮功能,抗血小板黏附聚集,防治血栓,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有关;而且还可能与其能够明显降低血清MDA、APOB水平,上调SOD及APOA含量,起到良好的调节血脂、降低血黏度作用有关。就此,本研究结果也发现,与对照组比较,补肾软坚方药能够有效升高患者HDL-C水平(P<0.05);组内与治疗前后比较,补肾软坚方药可以明显降低患者LDL-C水平(P<0.05)。
传统观念认为,高脂血症是诱发AS的主要危险因素。AS的严重程度随血浆TC或TG浓度的升高呈线性加重,血浆TC水平与冠心病的危险程度和死亡率呈正相关。有效控制患者血脂水平,可以减少AS斑块形成,预防AS发生。然而本研究发现,高脂血症在冠心病心绞痛合并NAFLD患者中的发病比例仅为36%,相当比例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并未合并高脂血症。由此推测,该部分人群心绞痛的发病还与其他因素有关,而NAFLD可能是导致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关临床报道也显示,导致冠心病的原因不仅与脂质代谢异常有关,更与大量炎症因子的直接参与相关,单纯采用降脂治疗无法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更无法有效改善患者远期预后。与正常人比较,NAFLD人群体内的CRP水平明显升高,而hs-CRP被认为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紧密相关。许多关于心血管风险评分系统的研究也显示,NAFLD独立于传统的CVD危险因素,令CVD发生风险增加。一项在瑞典人群中的研究也发现,经过校正性别、年龄等因素后,单纯存在NAFLD的患者死亡率与正常人群相比增加了55%,而患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患者死亡率则增加了86%,且死因多为心血管疾病。由此可见,NAFLD是影响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结果发现,补肾软坚方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冠心病心绞痛合并NAFLD患者的症状,但这一作用是否与干预NAFLD有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补肾软坚方药能够改善冠心病心绞痛合并NAFLD患者的血脂水平及心绞痛程度,并提高其生活质量。而尽早干预NAFLD能够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预后起到多大作用,亦值得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