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软坚方药对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的影响

第二节 补肾软坚方药对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的影响

2型糖尿病常常合并高脂血症,脂代谢异常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导致动脉硬化,最终发展为心、脑、肾等大血管疾病及微血管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活习惯的变化,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其合并的高脂血症诱发的心血管疾病也呈上升趋势。因此,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还要兼顾对血脂的控制,中医没有对糖尿病高脂血症的记载,但从其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看,可归纳为“消渴”“痰浊”和“瘀血”的范畴。本研究通过应用补肾软坚方药,进一步探讨其对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

(一)资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 入选2013年5月~ 2014年5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80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58.34±6.73)岁。

2.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1)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标准:同第六章第一节;高脂血症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标准》中提出的诊断标准:总胆固醇(TC)>5.18mmol/L,甘油三酯(TG)>1.7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3.37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C)<1.04mmol/L;中医诊断标准:同第六章第一节。

(2)纳入标准 年龄45~70岁;符合高脂血症诊断标准;其他标准同第六章第一节。

(3)排除标准 同第六章第一节。

(4)剔除病例标准 同第六章第一节。

3.分组 就诊顺序给予编号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补肾软坚组和对照组。补肾软坚组4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58.68±6.73)岁,BMI(26.77±1.14),HbA1c(6.62±0.27)%,糖尿病病程(6.23±1.59)年;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58.00±6.52)岁,BMI(26.95±1.26),糖尿病病程(6.40±1.74)年。

4.治疗方案 所有患者采用饮食控制及运动常规治疗。

饮食控制:制订个体化的饮食方案,根据体质量制订饮食方案,患者每天摄入热量一般为35kcal/kg。其中,碳水化合物占50%左右,脂肪和胆固醇各占25%左右。分三餐进食,热量比例为1∶2∶2。

运动常规治疗:患者每天餐后运动20~30分钟,心率不超过120次/分,避免剧烈运动。

对照组继续给予二甲双胍500mg/次,拜糖平50mg/次,均按3次/日;补肾软坚组采用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肾软坚方药(中成药制剂),每次6片,每日3次。补肾软坚方药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制剂室制备。组成:党参、丹参、杜仲、桑寄生、龟甲、淫羊藿、何首乌、石菖蒲、茯苓、砂仁、夏枯草、海藻等,每片相当于生药0.5g,观察时间为8周。入组前,予患者充分沟通,令患者明确治疗的利弊,从而确保其依从性。

5.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前后FBG、TC、TG、LDL-C、HDL-C、高脂血症疗效、中医症候(形体肥胖,头重如裹,胸闷,呕恶痰涎,肢体沉重及腰膝酸软)及中医症候疗效。

6.疗效判定标准参考

(1)高脂血症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显效:血脂检测达到以下任一项者,TC下降≥20%,TG下降≥40%,HDL-C上升≥0.26mmol/L,TC-HDL-C/HDL-C下降≥20%。有效:TC下降≥10%但<20%,TG下降≥20%但<40%,HDL-C上升≥0.104mmol/L但<0.26mmol/L,TC-HDL-C/HDL-C下降≥10%但<20%。无效:血脂检测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2)中医症候疗效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中医的症状分为轻、中、重3个等级,分别计1、2、3分,症状分级见表6-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表6-5 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症候分级标准

7.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二)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HbA1c、糖尿病病程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6-6)

表6-6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BG、TC、TG、LDL-C及HDL-C变化比较 补肾软坚组与对照组治疗前FBG、TC、TG、LDL-C及HDL-C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补肾软坚组FBG、TC、TG及LDL-C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补肾软坚组FBG、TC、TG及LDL-C减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HDL-C均有升高的趋势,但与治疗前及两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6-7)

表6-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BG、TC、TG、LDL-C及HDL-C变化比较(x±s)

3.两组治疗对高脂血症临床疗效的比较 补肾软坚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7.5%,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见表6-8)

表6-8 两组治疗对高脂血症临床疗效的比较

4.两组治疗中医症候的比较 补肾软坚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中医症候(形体肥胖、头重如裹、胸闷、呕恶痰涎、肢体沉重及腰膝酸软)相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补肾软坚组中医症候形体肥胖、头重如裹、胸闷、呕恶痰涎、肢体沉重及腰膝酸软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补肾软坚组中医症候(形体肥胖、头重如裹、胸闷、呕恶痰涎、肢体沉重及腰膝酸软)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6-9)

表6-9①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比较(x±s)

表6-9②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比较(x±s)

5.两组治疗对中医症候的疗效判定 补肾软坚组中医症候改善总有效率为62.5%,对照组为5%,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

表6-10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三)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补肾软坚方药治疗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可以明显降低FBG、TC、TG及LDL-C,且优于对照组(P<0.01);虽然对HDL-C的治疗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其有升高HDL-C的趋势;补肾软坚方药可以明显改善形体肥胖、头重如裹、胸闷、呕恶痰涎、肢体沉重及腰膝酸软等中医症候,且优于对照组(P<0.01);其对高脂血症及中医症候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综上所述,补肾软坚方药治疗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不仅能改善糖脂代谢,还能改善中医症候,明显提高对高脂血症及中医症候的总有效率,为临床治疗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