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骨关节病

三、骨关节病

中医学理论认为肾主骨生髓,骨关节疾病以“脾肾亏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故治当益肾健脾、软坚散结并进,宜滋补肝肾、化痰开窍、活血通络。现代医学认为骨性关节炎(OA)是一种多因素疾病过程,以不同方式涉及关节多种组织成分(软骨细胞、胶原、软骨下骨及滑膜),是老年极易致残的疾病,其早期的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现代医学对OA的明确病理过程尚不清楚,但认为其与骨和软骨老化、机械因素如微损伤的累积及下肢力线对位的改变、遗传和生化因素等有密切关系。现代医学治疗以非药物治疗(患者的教育和自我管理、辅助护具的使用、治疗性肌力练习和热疗等)、药物治疗(止痛药、类固醇皮质激素、关节注射等)及外科治疗为主。近年来,实验性基因治疗迅速发展。研究表明,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不仅在关节软骨和滑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维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也不同程度地参与关节炎的病变过程,如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6(IL-6)等,其中,IL-1的致病作用最显著。研究表明,补肾软坚方药能降低总胆固醇(TC)、TNF-α及IL-1水平,具有直接抑制炎症的作用。

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病变是影响椎动脉血流的主要原因,由此而产生的眩晕称为颈源性眩晕。造成颈源性眩晕的原因多为椎动脉在穿行颈椎横突孔过程中受压,椎动脉发育异常或有粥样硬化,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供应前庭神经核和迷路的动脉细小,椎动脉血流受心率、血黏度、血压变化等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本病以“脾肾亏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故治以“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方中以桑寄生、制何首乌、菟丝子、龟甲、杜仲等益肾填精;以茯苓、陈皮、党参健脾;以丹参、川芎活血软坚;以夏枯草清热软坚;以海藻、昆布消痰软坚散结。诸药合用,脾肾得补,痰瘀可消,气血畅和,清窍得养,眩晕自除。临床研究表明,补肾软坚方药能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情况,同时对患者血流变指标亦有改善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