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体与药物效应

第二节 受体与药物效应

受体的概念是由药理学家Langley和Ehrlich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别提出的。1905年,Langley发现南美箭毒抑制烟碱引起的骨骼肌收缩,但无法抑制电刺激引起的骨骼肌收缩反应,因此设想机体内存在与化合物结合的特殊物质。他随即提出在神经与其效应器之间有一种接受物质,并认为肌肉松弛的结果是由于烟碱能与此物质结合产生兴奋,而箭毒与烟碱竞争性与其结合导致的。1908年,Ehrlich发现一系列合成化合物的抗寄生虫作用和其引起的毒性反应有高度特异性,提出了“受体(receptor)”一词,并用“锁-钥匙”假说来解释药物-受体作用。此后,药物通过受体发挥作用的没想很快得到了广泛重视,20世纪70年代初不但确证了N型乙酰胆碱的存在,而且分离、纯化出N型乙酰胆碱蛋白,验证了受体理论的科学性。受体研究从当初只是为了解释某些现象而虚设的一个概念,到目前已成功克隆出数以千计的受体基因,并对它们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充分的研究,阐释了种类繁多的各类抗体蛋白分子结构和作用机制,发展成专门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