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布的改变
2025年08月10日
二、分布的改变
药物被吸收后,可迅速由血液运送到机体各个部位。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组织血流量、药物的组织亲和力、各种屏障等因素可影响药物分布。
(一)竞争蛋白结合部位
药物进入血液中,一部分与血浆白蛋白发生可逆性结合称为结合型,另一部分未结合称为游离型。结合型药物和非结合型药物存在平衡关系。当非结合药物被代谢或排泄时,结合的药物逐渐释放以维持平衡和药理效应。同时给予两种能与蛋白结合,特别是能与蛋白分子中相同位点结合的药物时,可以发生药物从蛋白结合位点释出的取代作用(竞争性取代),与蛋白质亲和力较大的药物,可将另一亲和力较小的药物自结合状态置换出来,这样就可使后一药物的游离浓度相对增高,到达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度也就相应增多,药物作用增强。如保泰松及水杨酸盐类药物可从血浆蛋白中置换磺胺类药物,从而增强后者的抗菌作用。
丙戊酸可把苯妥英从蛋白结合位点取代出来,还可抑制苯妥英的代谢。某些患者服用这两种药物,即使总苯妥英血清浓度在通常的治疗范围之内,由于非结合苯妥英浓度显著增高,可以引起更多的不良反应。同时也要注意,苯妥英可降低丙戊酸的血清浓度。并用这两种药物治疗时应当密切加以监测,根据需要调整剂量。
由蛋白取代而发生相互作用危险较大的主要是那些蛋白结合率高(大于90%)而表观分布容积小的药物,这种相互作用在合并治疗的最初几天容易发生。
(二)影响组织的血流量
一些药物作用在心血管系统改变组织的血流量,从而改变肝血流量,影响经肝脏代谢的药动学。如去甲肾上腺素减少肝血流量,减少利多卡因在肝脏的分布及代谢,增加了利多卡因在血中的浓度。相反,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再注射利多卡因,因肝脏的血流量增加,因而增加了利多卡因在肝脏的分布及代谢,降低其在血中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