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控制症状为主
(一)氯喹(Chloroquine)
1.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迅速,可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肝、脾、肾、肺等组织内的药物浓度是血浆药物浓度的200~700倍,在脑组织及脊髓的药物浓度为血浆药物浓度的10~30倍。因药物贮存在组织内,代谢和排泄速度都较慢,故药物作用持久,半衰期为3~5天。
2.临床应用
(1)抗疟作用。氯喹能杀灭间日疟、三日疟、敏感的恶性疟原虫的红细胞内期裂殖体,迅速有效控制疟疾症状,是控制和预防疟疾的首选药,具疗效高、起效快、作用持久等特点。其在体内代谢和排泄都很缓慢,加之在内脏组织中的分布量大,停药后可逐渐释放入血液,故作用持久。
(2)抗肠外阿米巴作用。氯喹在肝脏的药物浓度高,有利于杀灭肝内阿米巴原虫,适用于治疗甲硝唑无效或有使用禁忌的阿米巴肝脓肿,但需加用抗肠内阿米巴病药以彻底消除肠内阿米巴原虫,防止复发。
(3)免疫抑制作用。大剂量氯喹能抑制免疫反应,可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3.药理作用
氯喹可插入脱氧核糖核酸(DNA)双螺旋并形成DNA-氯喹复合物,干扰DNA复制和核糖核酸(RNA)转录,从而抑制疟原虫的分裂繁殖。
4.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少,如头晕、头痛、胃肠不适及皮疹等停药后可自行消失。长期大剂量用药可引起视力障碍,少数患者可致精神失常、阿斯综合征、肝肾损害。有致畸作用,孕妇禁用。
(二)奎宁(Quinine)
奎宁是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金鸡纳树原产南美洲,自古当地居民即用其树皮治疗疟疾。过去曾将其作为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但自人工合成氯喹等药物后,奎宁已不作为首选抗疟药,但氯喹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奎宁又重新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1.体内过程
口服后在肠内吸收迅速,大部分在体内分解,其余由尿液排出。服药后48 h体内仅有少许残留,无蓄积性。血浆半衰期5~9h,口服单剂后达到血药浓度峰值时间为1~3h。
2.药理作用
对各种疟原虫红细胞内期裂殖体均有杀灭作用,能控制临床症状,作用较氯喹弱,维持时间短。优点是极少产生耐药性,且与氯喹之间无交叉耐药性。
3.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耐氯喹的恶性疟,尤其是严重的脑型疟。奎宁在肝内迅速氧化失活并由肾脏排出,加之毒性较大,因此不用于症状抑制性预防。对红细胞外期疟原虫无效,对配子体亦无明显作用。
4.不良反应
(1)金鸡纳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耳鸣、头痛、听力和视力减弱,甚至发生暂时性耳聋。
(2)心肌抑制作用。奎宁可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传导和延长心肌不应期。静脉注射时可致血压下降和致死性心律失常,用于危急病例时仅可静脉滴注。
(3)特异质反应。少数恶性疟患者即使应用很小剂量也能引起急性溶血,发生寒战、高热、背痛、血红蛋白尿(黑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4)子宫兴奋作用。奎宁对妊娠子宫有兴奋作用,故孕妇禁用。
(5)中枢神经抑制。微弱的解热镇痛作用,还可引起头晕、精神不振等症状。
(三)青蒿素(Artemisinin)
青蒿素提取自菊科植物黄花蒿,由于对耐氯喹虫株感染有效,受到国内外广泛重视,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的优点。口服吸收迅速,给药1h后血药浓度达峰值。药物可分布全身,尤以肝、肾组织中药物浓度高,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代谢快,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短,不易彻底杀灭疟原虫,故复发率较高,需反复给药。可有效杀灭各种红细胞内期疟原虫,但对红细胞外期疟原虫无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破坏疟原虫表膜和线粒体结构有关。用于治疗间日疟和恶性疟,特别对耐氯喹虫株感染及抢救脑型疟疾有良效。不良反应少,偶见四肢麻木、心动过速、腹痛、腹泻。大剂量可致畸,故孕妇慎用。
(四)蒿甲醚(Artemether)
蒿甲醚是青蒿素的脂溶性衍生物,溶解度大、性质稳定,可制成油注射剂肌注或油丸口服。其抗疟活性比青蒿素强10~20倍,不良反应少,偶见四肢麻木感和心动过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