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及防治
2025年08月10日
三、药物不良反应及防治
1.药源性心律失常
Ⅰ类抗心律失常药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普罗帕酮等在使用过程中均可引起或加重心律失常,出现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等。Ⅱ类和Ⅲ类药则较少引起,但胺碘酮大剂量时可引起心血管抑制、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因此,用药期间应严格监测心电、血压变化,一旦发生,均需停药,并对症处理。
2.消化道反应
部分抗心律失常药可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如胺碘酮、奎尼丁、普鲁卡因胺、普罗帕酮、普萘洛尔、维拉帕米等。
3.特殊不良反应
奎尼丁晕厥多发生在奎尼丁治疗后的1~5天,表现为Q-T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晕厥和猝死,需立即抢救;奎尼丁还可引起金鸡纳反应,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精神失常等症状。长期使用普鲁卡因胺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和狼疮样综合征。胺碘酮可少量沉积在角膜及皮下,出现角膜褐色微粒沉着,偶尔会影响视力,但不造成永久性损害,皮肤呈灰色或蓝色;因含碘,可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对碘过敏者禁用;少数有肝功能损害;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肺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