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巯咪唑
(一)药物名称
中文通用名称:甲巯咪唑。
英文通用名称:Thiamazole。
(二)作用机制
本药属咪唑类抗甲状腺药,能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本药通过抑制甲状腺内过氧化物酶,阻止摄入到甲状腺内的碘化物氧化及酪氨酸偶联,从而阻碍甲状腺素(T1)的合成。由于本药并不阻断贮存的甲状腺激素释放,也不对抗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故只有当体内已有甲状腺激素被耗竭后,本药才产生明显的临床效应。本药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的作用略强于丙硫氧嘧啶,持续时间电较长。
此外,本药尚有轻度免疫抑制作用,抑制甲状腺自身抗体的产生,使血促甲状腺素(TSH)受体抗体消失。
(三)临床应用
用于各种类型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包括格雷夫斯病(Graves病)、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癌引起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在格雷夫斯病中,尤其适用于:
1.病情较轻,甲状腺轻至中度肿大者。
2.甲状腺手术后复发,但又不适于放射性131I治疗者。
3.手术前准备。
4.作为131I放疗的辅助治疗。
(四)注意事项
1.适应证:①对本药过敏者。②哺乳期妇女。
2.慎用:①对其他甲巯咪唑复合物过敏者(国外资料)。②血白细胞计数偏低者。③肝功能不全者。
3.药物对儿童的影响:用药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出现甲状腺功能减低,必要时可酌情加用甲状腺片。
4.药物对老年人的影响:老年人尤其肾功能不全者,应酌情减量给药,必要时加用甲状腺片。
5.药物对妊娠的影响:本药可透过胎盘,孕妇用药应谨慎,必须用药时宜采用最小有效剂量。甲亢孕妇在妊娠后期病情可减轻,此时可减少抗甲状腺药物的用量;部分患者于分娩前2~3周可停药,但分娩后不久可再次出现明显的甲亢症状。美国药品和食品管理局(FDA)对本药的妊娠安全性分级为D级。
6.药物对哺乳的影响:本药可由乳汁分泌,乳母服用较大剂量时可能引起婴儿甲状腺功能减退,故服药时应暂停哺乳。
7.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血常规、肝功能、甲状腺功能。
(五)不良反应
1.口服给药时,较多见皮疹、皮肤瘙痒及白细胞减少。较少见严重的粒细胞缺乏,可能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少见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Ⅱ或因子Ⅶ降低。可见味觉减退、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关节痛、头晕头痛、脉管炎、红斑狼疮样综合征。
2.局部给药时,较多见皮肤局部反应,如瘙痒、灼热、紧缩、脱屑、丘疹等,发生率约为19.4%。局部反应大多较轻微,一般可耐受,无须处理或稍做处理,约在出现1~2周后自行消退。局部给药时全身反应明显低于口服给药,主要为肝功能异常和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均为1.4%。
(六)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1.本药通过降低凝血因子的代谢而降低抗凝药的敏感性,从而降低抗凝药的疗效。与抗凝药合用时,应密切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2.对氨水杨酸、保泰松、巴比妥类、酚妥拉明、妥拉唑林、维生素B12、磺胺类、磺酰脲类等都可能抑制甲状腺功能,引起甲状腺肿大,与本药合用时须注意。
(七)用法与用量
成人,常规剂量。
口服给药:
1.甲状腺功能亢进:一般开始用量一日30 mg,分3次服用。可根据病情轻重调整为一日10~40mg,一日最大量60 mg。当病情基本控制(体重增加、心率减慢、血清T3和T4水平恢复正常)时,约需4~8周开始减量,每4周约减少1/3~1/2。维持量为一日5~15mg,一般需要治疗18~24个月。
2.甲状腺功能亢进术前准备:按“一般用量”连续用药,直至甲状腺功能正常,在术前7~10日加用碘剂。
3.甲状腺危象:一日60~120mg,分次服。在初始剂量服用1小时后加用碘剂。
鼻饲给药:甲状腺危象时一日60~120 mg,使用片剂碾碎后从鼻胃管分次给予。在初始剂量服用1小时后加用碘剂。
局部给药: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本药软膏,采用精密定量泵给药,一次按压可挤出软膏0.1g(含本药5 mg),均匀涂敷于颈前甲状腺表面皮肤,用手指在涂敷局部轻轻揉擦3~5分钟。随机双盲临床研究表明,本药相同剂量(一次10mg,一日3次),口服与局部涂抹产生的临床疗效相似。故口服本药(一次10 mg,一日3次)的患者改为使用软膏时,应一次0.2 g(含本药10 mg),一日3次局部涂抹。
儿童,常规剂量。
口服给药: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一日0.4 mg/kg,分3次服用。维持量为一日0.2 mg/kg。
(八)制剂与规格
甲巯咪唑片:①5 mg。②10mg。
贮法:密闭保存。
甲巯咪唑软膏:10 g;0.5 g。
贮法:密闭、在凉暗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