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地处湖南省东部,罗霄山脉西麓,湘江中下游,以独有的地理位置雄踞江南大地。其北俯汉江,南瞰百越,东挽江浙沪,西连云贵川,地当湘江孔道,贯通南北东西,历来为物流集散之所、人文荟萃之区。

70年来,株洲由一个7000人口的小镇,发展成为拥有400多万人口的现代化都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创新驱动示范城市”“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发展最成功的40个城市之一”“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十佳绿化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市”……一顶顶国家级桂冠,成为株洲一张张响亮的名片。

株洲,文化底蕴深厚。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陵寝位于株洲境内南部之炎陵县,炎帝陵给株洲以神圣;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老兵孤舟,两次溯湘江而上,留诗十余首,空灵岸给株洲以诗魂;唐代奇女子、慧眼识英雄的名姬红拂之墓位于株洲境内之醴陵西山,给株洲平添了几分绮丽;宋代名将岳飞率军途经茶陵时以禾蔸代笔题下“光泉”二字,赫然镌刻在高陇石壁上,“光泉”“墨庄”“一经堂”,岳飞茶陵传佳话;宋代大儒朱熹两次到株洲讲学,“朱亭”因他而名,渌江书院因他而书声琅琅;明代大学士、立朝五十年的李东阳,不但入阁为相,而且能诗善文,以他为代表的茶陵诗派,将故乡茶陵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学史史册上;鉴湖女侠秋瑾在株洲大冲故居,写下了“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的壮烈诗篇;毛泽东、朱德跃马扬鞭,人民革命风云际会,在株洲留下了许多光辉的足迹、火红的记载……株洲山水间,闪耀着灿烂的文化光辉,其可谓炎帝圣陵之福地,红色革命之热土,江南工业之重镇,生态宜居之家园。

株洲,也是用炎帝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和生态文化打造的一座现代化的都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孕育一方歌剧艺术。株洲歌剧艺术在发展道路上经过多年的探索,吸收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文化,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民族歌剧艺术之路。株洲还被誉为“歌剧之乡”“音乐之城”,曾有多部剧目获全国各项大奖,成绩斐然。不仅如此,其独特的生命基因和艺术魂魄已然成型,并在舞台实践中因艺术成就高、社会影响大、地域特色鲜明而广受人民群众喜爱与支持。歌剧艺术不仅是株洲文化长廊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本书收录了株洲14个优秀原创歌剧剧目,彰显了歌剧艺术领域的繁荣,构建了多元的歌剧艺术生态。诚然,一个地方的歌剧创作的繁荣,并非取决于某一部剧目拿了大奖,或是某一位剧作家产生的影响。从根本上说,它是由一个地方显示出的整体的歌剧创作力量决定的。70年以来,一方面肩负着“走出去”和增强株洲软实力的光荣使命,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来自主观与客观、内部与外部、艺术与市场、体制与改革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株洲歌剧从业者们将激情与才华、探索与彷徨、成功与失败、喜怒与哀乐、坚守与梦想,以及种种难以言状的迷茫、悲情、失落等,凝结为一个闪闪放光的结晶体——株洲歌剧艺术70年创演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不仅仅是编著该书的载体,更是支撑株洲歌剧艺术继往开来的精神脊梁。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毋庸置疑,在株洲这片需要精品力作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精品力作的沃土上,党和人民群众呼唤歌剧艺术从业者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共同助力和见证株洲歌剧艺术的“声”入人心。株洲歌剧艺术必将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觉和艺术自信,踏上新的征程,在全国同行和观众面前展现新的风采,迎接未来更加灿烂的辉煌。

株洲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