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发展歌剧艺术,需要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双轮驱动”

第三节 繁荣发展歌剧艺术,需要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双轮驱动”

这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歌剧艺术的双重属性决定的。歌剧艺术作品的内涵是审美、精神和价值观,具有艺术形态属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歌剧艺术作为产品和服务的形式存在,同时又具有商品属性,必须完成从使用价值到价值的“惊险跳跃”,经受市场的检验。

目前,我国的歌剧创作基本上具有一定功利性,通常肩负着“教化”作用。这类题材的作品或反映当代英雄事迹引导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或通过描写历史人物传承优秀的民族品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所以,近些年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民族歌剧原创作品集中亮相,都从不同侧面展现出了中国歌剧创作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考察,他指出:“湖南是一片红色热土,大批共产党人在这片热土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无论是总书记的身教示范还是殷切嘱托,都体现了总书记深厚的红色情怀以及对红色基因的高度重视。此外,他更是多次深情表达对湘籍老一辈革命家的敬仰之情,并对湖南红色故事和湖湘文化如数家珍。

红色文化、红色故事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教材。“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正是赞颂湖南英烈群体的形象表达。株洲原创民族歌剧《英·雄》,正是将“英”“雄”夫妻何孟雄、缪伯英对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对革命事业矢志不渝的追求,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诠释了共产党人“高于天”的革命理想。

湖南是毛主席的家乡,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更加需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传统发扬好,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代代相承。

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革命题材的歌剧作品往往需要动用相当大的人力物力,且创作排演周期较长,投入成本颇高。这个时候,政府的重要作用就日益凸显。我国投资26.88亿元于2007年9月建成了中国国家大剧院,其中的歌剧院是国家大剧院内最宏伟的建筑,由此可见国家对歌剧艺术的支持。目前在株洲,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的代表之一——神农大剧院无疑也是株洲歌剧艺术最好的演出展示平台。另外,前两年文化主管部门提倡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走进株洲的中小学课程,培养学生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兴趣。我们何不将此思路借鉴到歌剧艺术当中呢?歌剧艺术应该深入各个教育部门,上至大学,下至中小学。培养青少年的艺术鉴赏力,不但可以强化个人素养,还能够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这非常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因为从小培养了他们观看歌剧的习惯,长大后就会成为歌剧艺术的忠实观众,而且也为歌剧艺术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机会。

此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基于自发形成的歌剧市场并不能自主优化或完全依靠市场需求推动产业进步,这就往往需要决策机构制定政策进行干预。歌剧的创作,毕竟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在现行的制度下,有许多力量、许多因素影响着,乃至决定着剧目创作水平和整体质量的提高。其中,最为关键的力量,来自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各部门如果能在资金与政策上将歌剧艺术“扶上马,送一程”,无异于给歌剧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

在日本,政府提倡并组织中小学生观看儿童音乐剧,并由各大企业集团赞助包场。他们在把歌剧文化推广至大众过程中所采取的有计划、重规律、忌浮躁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争取政府理解的同时,还能得到企业的赞助,无疑使歌剧艺术的创作演出无后顾之忧。当然,这也必须建立合理的审核机制,将精力集中在优秀歌剧的创作和推广上。歌剧艺术需要扶持和培养,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更需要多方面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