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歌剧艺术在新世纪的创新与开拓
21世纪以来,“歌剧热”的出现,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从单一化、平面化向综合化、立体化发展的必然性。这种现象不但具有价值,而且有可能适应需求不断持续、不断升温。但,我们唯愿它不是呼啦圈和广场舞,不是发泄式的无序喷发。这,也需要歌剧从业者们把歌剧“热”出质量,“热”出水平,让歌剧艺术绽放出它本身的光彩。
正所谓“蓄之既久,其发必速”。2000年初,由株洲歌舞剧团在省内选中并投排的歌剧《沥沥太阳雨》,以其凝重的艺术特色在舞台上绽放华彩。该剧讲述了1930年,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湘赣边区,农民老爹正待下葬自己牺牲了的独生女百家子,革命者李桂花身怀六甲、出狱逃离至此,并认出百家子是自己狱中的难友,老爹听闻传言以为桂花是出卖百家子的人,怒不可遏。而桂花也因当时的晕迷而根本不清楚自己是否犯下了这个不可饶恕的罪孽,既然不能肯定自己的清白,剩下的当然只有怀疑与愧疚,逃还是不逃?!拿自己的命谢罪容易,要赔上腹内孩子一条性命却让为娘的万万不能。抵命还是不抵命?女儿是父亲的心头肉,老爹必然要提刀索命,要杀的究竟是亲人还是仇人?小军号的浮现,让老爹得知桂花一个重要的身份,那就是桂花正是他亲手掩埋的红军小号手的妻子,老爹的不堪痛苦可想而知,他拷问内心,杀是不杀?!这让老爹陷入两难。一连串的问题纠结着这两个人物也纠结着观众的心。这时,百家子的遗书浮出水来,老爹得知是女儿挺身救了桂花母子,为了告慰女儿用生命追求的信仰,老爹抱养了桂花生下的遗腹子——这个革命的后代。老爹最终走出这内心的纠结,完成了满是沧桑的心路历程……太阳雨淅淅沥沥下着,菊驼子的剪纸飘飞着,将七彩人生,青春爱恋洒向人间,诉说着我们的昨日,我们温暖的土地、人民和革命。
2001年7月,该剧赴省参加建党8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获湖南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的优秀剧目奖和湖南省田汉戏剧大奖。2002年8月,该剧应文化部“哈尔滨之夏”音乐节组委会的邀请赴哈尔滨市参加全国第三届歌剧音乐剧调演及哈尔滨之夏音乐节,再次将“歌剧之乡”株洲的又一精品力作推上全国歌剧舞台。《沥沥太阳雨》荣获优秀剧目奖以及优秀编剧奖(胡笑蓓)、优秀作曲奖(刘振球、朱青)、优秀导演奖(黄国强)、优秀舞美设计奖(谢惠钧、王辉琪)、优秀表演奖(徐弘)、优秀指挥奖(朱柳坤)、优秀灯光设计奖(吴介隆、陈秋生)、优秀服装设计奖(谢雨)等八个单项奖。2003年底,接到中宣部正式通知:该剧荣获全国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的优秀剧目奖。
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随着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国有歌舞剧团体制改革的任务愈发急迫。如果说,在20世纪90年代,歌舞剧团体制改革在更多意义上还仅仅是设想和蓝图,未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的话,那么,进入21世纪,一场自上而下的“文艺体制产业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席卷全国文艺界。
2006年,株洲市在全省率先实行文化体制改革,整合资源,将原有的株洲市花鼓戏剧团和株洲市歌舞剧团两个市级专业剧团整合为一,组建了株洲唯一一家市级专业剧团——株洲市艺术剧院。
2009年9月,由株洲市艺术剧院演出的大型歌舞剧《鹅卵石》在湖南省艺术节上正式亮相,一举获得了田汉大奖和剧作奖、导演奖、音乐奖等9项大奖。该剧由袁克平、袁子弹担任编剧,李雄辉担任导演,杨天解担任作曲。该剧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三线建设”中两位青年在鹅卵石的见证下结为夫妻,随后男主人公没有跟施工队返回长沙,而是留在大山独守17座仓库30年的故事。该剧彰显了一种纯朴的感情和对事业的执着与奉献精神,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如果说,中国戏曲的戏剧语汇是“以歌舞演故事”的话,那么,《鹅卵石》这部歌舞剧的戏剧语汇及其舞台呈现是“以特色歌舞演故事”——以富有湖南地域特色、饱含湖湘文化风情的歌舞手段和歌舞场面,作为全剧情节推进和戏剧展开的主导性语汇,这也成为《鹅卵石》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全剧的主要人物及其悲喜、主要情节和主要戏剧矛盾的设置与展开,无一不是通过这些特色歌舞来表现的,从而令这些歌舞场面不再是外化于情节的纯然非戏剧化展示,而是具有了确定的具体的戏剧内涵,因此是戏剧中的歌和舞,是戏剧性歌舞。
而且,与前阶段歌剧作品突出阶级斗争主题、注重塑造英模典型不同,21世纪以来的株洲歌剧创作更注重对人情与人性的表现。不论是近现代革命斗争中的英雄,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平凡人物,着重的都是其作为普通人共通的心理情感内容。爱情、亲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其他感情,经过升华,转化成爱国爱党情、民族情及人间大爱之情,共同铸就了歌剧作品中人物既平凡又超凡的精神世界。而在音乐表现上,之前的歌剧强调民族化,侧重于向传统戏曲学习,而21世纪以来的歌剧创作者则在继续保持音乐民族风格的基础上,更多地向西洋歌剧借鉴其整体结构,注重咏叹调与宣叙调的表现力,使音乐能直接营造戏剧性,歌剧规模因而更加宏伟,音乐的审美效力也得到增强。
2012年,在文化体制改革的热潮中,按照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经湖南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体制改革办的批准,原株洲市艺术剧院划转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更名为“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并且成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湘东花鼓戏”的传承保护单位。之后,株洲在歌剧艺术如何适应观众的审美需要、如何适应文化娱乐市场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先后创作出与前期歌剧大异其趣的歌剧新式样,不仅丰富了株洲歌剧艺术的风格构成,也令株洲歌剧的演出更加灵活多样。
2015年,作为株洲文化体制改革后,在团队机制和文艺创作上转型的标志,《天使合唱团》是株洲走向市场的新尝试。它讲述了交响乐团的一名青年指挥家因心脏病退出舞台,来到一所中学做音乐义工,希望通过打造一支优秀的少年合唱团来实现他的梦想。然而,他面对的却是一群处在青春叛逆期的问题少年,只有一名被人嘲笑为“垃圾宝贝”的女生加入合唱团。最终,他通过音乐改变了这群问题少年,这群孩子也通过音乐改变了这名青年指挥家。
《天使合唱团》由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湖南南国新社与北京新蝉戏剧艺术中心共同推出,在创作、制作、管理与市场推广上借鉴百老汇音乐剧的运作模式。该剧改编自作家邓一光的短篇小说《你可以让百合生长》,最大的特点是用流行音乐的载体结合古典音乐的叙事技术手段来讲述故事。该剧由董芳芳担任编剧,易立明担任导演,刘岳担任作曲,徐瑛担任艺术总监。对于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而言,这部剧既是一个转型的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它传播的是爱与梦想的正能量,从题材到形式都具有独特的原创价值,符合市场和艺术的双重需求,同时与顶级主创团队的合作,也对株洲歌剧艺术的发展大有裨益。
2015年9月8日,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名单揭晓,《天使合唱团》成功入选。据悉,这是株洲首次有项目获得该基金支持。此外,该剧也让株洲时隔六年再度获得“田汉大奖”。
之后,由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株洲市委、株洲市政府重点打造,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排演的民族歌剧《英·雄》,从全国143部民族歌剧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文化和旅游部2017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的9部民族歌剧之一,是湖南省唯一入选剧目。2018年该剧进京参加中国优秀民族歌剧展演;同年参加第六届湖南艺术节荣获“田汉大奖”;2019年代表湖南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提名奖,并荣获湖南省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同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
该剧登上舞台的演员达到百余人,堪称株洲歌剧演出史上最强阵容荟萃了“名家”“名导”“名角”:黄定山担任导演,张林枝、谭奕玮担任编剧,编导阵容不可谓不强大;杜鸣担任作曲,王丽达出演女主角缪伯英,王传亮出演男主角何孟雄,歌声表现不可谓不著名。此外,该剧既吸取了中华传统戏曲艺术的核心元素,又借鉴了西方歌剧的创作手法和表演程式,采用了中国特色的民族声腔,是弘扬民族歌剧的有益尝试。
该剧以株洲炎陵革命先烈何孟雄与其妻子缪伯英的故事为蓝本创作而成。“英·雄”夫妇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缪伯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何孟雄是早期北方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这些真实的历史人物和革命斗争事迹,为《英·雄》的创作提供了鲜活的人物原型和深厚的生活底蕴。为此,主创团队学英雄、写英雄、唱英雄,同时根据情节展开需要增加了屈修文、肖芷兰等人物,由此构成了全剧人物关系网络和戏剧冲突主线。如此,全剧充满着青春、热血、理想、信仰等关键词,生动再现了“英·雄”夫妇艰苦奋斗、坚强不屈、不畏牺牲的革命故事。
《英·雄》是一部具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史诗品格的民族歌剧。该剧唯其真实才丰富,唯其丰富才真实,唯其真实而丰富才远离了矫情和伪饰,才真正感动了观众,才真正成为一部感人而有力量的艺术作品。诚然,《英·雄》恰恰是株洲歌剧艺术的一个传承、一个开始、一个记录。砥砺前行中必然走过的路程,也是文化强市中文化自信的又一个发端。
“歌剧之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已在眼前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