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创作规律,与时俱进打造具有株洲特色的歌剧

第一节 把握创作规律,与时俱进打造具有株洲特色的歌剧

众所周知,“歌剧”一词的结构,既是偏正,也是并列。歌剧是用音乐表现的戏剧(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语),也是音乐性和戏剧性有机融合的独特种属。

例如,歌剧《洪湖赤卫队》这一经典的音乐作品,经过了历史的检验,至今依然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其中的唱段“洪湖水浪打浪”“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及混声合唱曲“放下三棒鼓,扛起红缨枪”等,今天仍是音乐会的演出节目和音乐院校的音乐教材的内容。由此可见,在歌剧艺术的世界中,音乐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和种种可能的表现手段被运用来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发展戏剧冲突,进而最终完成音乐在歌剧中所承担的创造使命。歌剧音乐必须具备戏剧性的品格,它的音响结构中总是蕴含着戏剧性。

音乐在歌剧中占主导地位,它能揭示歌剧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情感活动及相互关系和冲突,能够对人的灵魂产生最直接的震撼作用。所以,音乐决定着戏剧的存在方式,以强有力的反作用控制着戏剧的结构、层次和力度等等,并赋予戏剧以音乐的品格。可见,戏剧是歌剧的骨架,音乐是歌剧的血肉,二者缺一不可。

一语以蔽之,歌剧艺术是戏剧音乐化与音乐戏剧化。音乐与戏剧的融合,是歌剧艺术走向高层次发展的理想境界。事实也证明,正是因为有了民族风格的把握,在民歌旋律中提炼出了富有生命力的音乐语汇,才能够引发观众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从而获得最独特、最直接、最深刻的审美体验。观众可能忘记了他们看过的歌剧作品的剧名、内容、情节,而精彩的唱段又使他们记起了重要的戏剧人物和戏剧情境,这也正是歌剧艺术中音乐的力量和音乐的魅力所在。

又如,风靡中国大陆的《妈妈咪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先有歌曲,然后再根据歌曲创造故事,就连剧名也直接套用阿巴乐队(ABBA)的一首歌的歌名《妈妈咪呀》。甚至可以说,它就是一部以流行音乐串联的作品。在现场演出中,伴随着阿巴乐队那些广为人知的歌曲,这部幽默风趣又激动人心的剧目给观众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华丽享受,而且是对经典歌曲一次重新拥抱的体验。

在中国歌剧民族化的前行路上,我们的老一辈作曲家已有了很多成功的探索,如中国民族歌剧的奠基之作《白毛女》:在语言方面,延续了中国戏曲唱白兼用的优良传统;在音乐语言方面,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加以发挥创造;在表演方面,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等。该剧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开创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崭新道路,成为中国歌剧艺术探索的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继《白毛女》之后歌剧发展的第二部力作——《刘三姐》,将壮族民歌与戏剧有机结合,开拓了戏剧表现形式的新领域。剧中运用了100多首民歌,或描写人物,或构成情节,或渲染舞台气氛,或强化戏剧效果,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民族民间歌手的形象,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前面谈到的歌剧《洪湖赤卫队》,被誉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它将楚剧、江汉平原的民歌《襄河谣》、湖北天河花鼓戏和天门、污阳花鼓戏作为音乐创作的源泉,中西融合,自成一体,具有鲜明的乡土气息、地方特色和时代风格。

而传统戏曲元素的融入则是红色经典歌剧《江姐》最为鲜明的音乐艺术特征。该剧不仅运用了川剧的“虚拟手法”将每个音乐段落串联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歌剧艺术体系;而且还运用了川剧“帮腔手法”,渲染了良好的艺术氛围,颇具艺术魅力,更是巧妙融合了四川民歌、四川清音等诸多本土音乐形式,带给观众鲜明的听觉感受。

此外,以“歌剧戏曲化”为追求的《红珊瑚》,从剧本、音乐到演员的演唱、表演以及舞美设计等歌剧整体风格上,是“一次歌剧戏曲化的实践”。该剧采用大量中国民间音乐、戏曲音乐进行创作,是一次“宁土勿洋”而又成功的探索。

同时,“在戏曲的基础上发展歌剧”——《小二黑结婚》也是一个成功范例,作曲家继承民族戏曲的优良传统,在剧中采用了戏曲音乐常用的“散—慢—二六—快—慢”板腔体结构手法,符合国人的审美情趣,赢得了广大观众的掌声。

在这些剧中,有很多经典的唱段,充满民族神韵,传遍大江南北,可谓家喻户晓。事实已经证明也必将继续证明,我们在今后的歌剧创作中,无论是创作方法、艺术风格、艺术模式,以及审美取向,都必须有更灵活的把握。我们力求体现歌剧艺术的独特品位和综合艺术的整体美,既要立足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汲取养分,解决好继承、融合、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又必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支持多种题材、主题、样式、风格相互发展、相互促进。这些一以贯之、最为宝贵的创作规律,既是藏量极丰、有待开采的艺术宝库,又是株洲歌剧艺术下一阶段实现振兴和腾飞前进的基石。

更为关键的是,歌剧艺术的创作还贯穿着观众情感体验的内心活动。甚至可以说,内容就是王道。评判优秀作品的标准,在于它能在多深程度、多大范围、何种时间维度,触发观众的情感与共鸣。一部优秀的歌剧作品票房号召力、口碑营销与市场奇迹的形成,绝非朝夕之功,其舞台的魅力,源于时间的打磨,又在时间的沉淀中得到反复印证。

因此,我们要牢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艺术水准”为前提、以“观众是否喜爱”为准则,让株洲歌剧艺术的发绽放新的时代光芒,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以鲜明的本土特色、本土风格、本土气派在全国形成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