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歌剧艺术的崛起与丰收

第三章 株洲歌剧艺术的崛起与丰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开放国策,敞开了久久封闭的国门,随着港台文艺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展开,也让歌剧艺术从业者打开了眼界。此外,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关于“文艺家写什么和怎样写,各级领导不要横加干涉”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歌剧从业者真正遵循“双百方针”、遵从人民群众多方面的审美需求,认真思考一系列关乎中国歌剧艺术发展前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与此同时,株洲歌剧的创作和演出活动也呈现蓬勃发展的好势头。各种新的文艺思潮、戏剧观念和作曲技法在歌剧界强势登陆并对创作实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接连不断的全国歌剧汇演,催生了新作品的涌现,也为株洲歌剧艺术的全新发展带来了重大契机。

株洲市歌舞团首先恢复了过去的一些歌剧剧目,接下来便是着力启动歌剧新作品的创作工作。

第一节收录的五场歌剧《玉姑》,系根据湖南省话剧团演出的六场话剧《望断云天》改写而成。作者为株洲本土编剧袁岱和马永平。该剧本的改写工作受到了湖南省文化厅艺术处领导的热情关怀和湖南省话剧团原作者李俊彬、刘永骥的大力支持。经过株洲市戏剧工作室的组织讨论,对原剧的情节和人物关系做了较大的改动。

《玉姑》一剧的发生地点是株洲茶陵。历史悠久的茶陵,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有较大的影响: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席卷全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茶陵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县之一,中国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府诞生地,湘赣省的重点县、模范县彪炳于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有“茶陵牛”之誉的茶陵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剧。了解茶陵这段革命历史,就可以从中挖掘出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玉姑》一剧选择了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的方式,刻画出玉姑这样一个形象:刚刚十送红军,立刻遇到白匪进村;刚刚惜别爱人,立刻逃难离家;刚刚怀上孩子,立刻面临灾祸……谁来保护她?是同样是红军家属的霞姑,是把红军当作自家人的铁保。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有千千万万个秋林、春牛冲锋在前,也有千千万万的玉姑、铁保、霞姑守护家园。正因如此,我们的民族才会一次次从胜利走向胜利,伟大的祖国才会一天天用辉煌铸就辉煌。

第二节收录的是轻歌剧《小巷歌声》,它是第一个走出株洲的原创剧目,由杨梁斌担任编剧,李执中担任作曲。该剧描写的是一群热爱音乐的都市年轻人,在时代大变动中所经历的种种人生状况。剧本和音乐都是轻松而抒情的风格。1986年12月该剧参加全国歌剧交流演出,荣获创作与演出双优奖;1988年9月应文化部和中国歌剧研究会的邀请进京演出,并先后在民族文化宫及中南海剧场连演四场,场场观众爆满。当时的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动情地说:“《小巷歌声》为首都吹来一股改革开放的清风,这是一出与青年观众直接对话的好戏。”

第三节收录的剧本是《华夏始祖》,其作者为株洲本土编剧黄书田。该剧取材于传统的神话传说,并设置了一个散文诗般的戏剧结构。全剧并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太多的外部动作,转而挖掘出黄帝与炎帝面对人间疾苦、神圣使命与坏人挑拨、爱情冲突时内心情感的纠结、困顿和抉择,赋予了全剧以浓郁的浪漫特质。此外,该剧剧本有意识地追求仿古意蕴,遣词用语白话与古文杂糅一处,唱词风格豪放与婉约兼而有之,蕴含着巨大的抒情空间和情感容量。

第四节收录的是一个重量级的剧本《从前有座山》,编剧是饮誉全国戏剧界的女作家张林枝。该剧由陶先露担任导演,刘振球担任作曲,描写了远古时代发生在一个封闭的“苦楝山”中的故事。女主人公楝花是一个酷爱自由和爱情的姑娘,不愿为深山老林所困,与从山外来的小伙子祥产生恋情,努力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初尝自由恋爱禁果。但落后的苦楝山规矩森严,最终毁灭了她的爱情。全剧洋溢着深刻的悲剧性。由株洲市歌舞剧团排演后,1989年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洞庭之秋”艺术节,一举夺得11个单项奖,并被省内外专家们认定是一部最具潜质的好戏。该剧在1990年11月“全国歌剧观摩演出”上演,是所有参演剧目中最具历史深度和艺术魅力的作品,受到了前来观摩的全国各地歌剧同行和广大观众的一致称赞。1991年下半年,经党中央和国务院共同批准的全国首届国家级戏剧大奖“文华奖”在北京揭晓:株洲的《从前有座山》名列歌剧“文华奖”之首,共获五项大奖,即文华剧目奖、文华导演奖、文华舞美设计奖、文华作曲奖、文华表演奖。

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株洲歌剧艺术可谓是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剧本文学创作方面,结构严谨、细节丰富、文辞绚烂、人物个性突出、创作技巧大为提高,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本章中的四个剧目,大多取材于凡人小事,属于日常生活或爱情题材,主题着重讴歌人性、爱情和友谊。有些剧目还调动了舞蹈手段,通过载歌载舞的艺术手段渲染剧情,丰富舞台语汇,增强视听效果。

总而言之,就这个时期的株洲歌剧艺术来说,观念上的更新,以及对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借鉴和吸收,从总体上仍是比较克制的、有选择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株洲歌剧艺术的理性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