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歌剧艺术在探索中前进

第二章 株洲歌剧艺术在探索中前进

十年动乱期,“样板戏”独霸剧坛。在所谓“现代革命京剧就是歌剧”的指导原则下,歌剧艺术受到了严重摧残,基本上都是按照“样板戏”的一套理论,将“革命化”推向制高点,并用“三突出”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完全忽视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当下生活的反映和歌颂。

然而,古人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株洲创作演出的小歌剧《送货路上》就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该剧以清新的笔触,歌颂了社会主义新风,之后还拍成了戏曲片在全国放映。此后,株洲相继上演了许多深受群众欢迎的歌剧剧目,诸如《洪湖赤卫队》《红珊瑚》《海霞》,以及后来经过改编的《爱之歌》《特别代号》等,还有小歌剧《刘四姐》《红松店》等。经过这一阶段扎实的业务训练和频繁演出,株洲歌剧艺术的表演队伍在专业能力和表演技巧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长足进步。

本章中收录的三个剧目均为改编剧目。第一节的七场歌剧《爱之歌》原为沪剧,曾在上海等地演出多场,颇受欢迎。经高雪君、郝肖平改写为歌剧后,由株洲市歌舞团首次演出,从1980至1983年间,在湖南长沙、邵阳、常德、湘潭等地及江西萍乡、宜春,先后演出共二百四十一场,观众达二十八万余人次。第二节的六场歌剧《绿岛恋》原名《台湾姑娘》(原著编剧为苏星),在由沪剧改为歌剧时,先由株洲市歌舞剧团刘牛同志写第一稿,后经该剧导演鲁山重新改写,于1982年春节正式演出,共四十九场。徐风担任作曲,王辉琪担任舞美设计。第三节的七场歌剧《乡野眷情》又名《山乡情话》,1982年10月由株洲市歌舞剧团演出。史德松担任编剧,杨为湘担任导演,李执忠、潘正宇担任作曲,王辉琪担任舞美设计。

虽然说,这个时期的株洲歌剧艺术创作,就其创新幅度而言似乎不大,但创作思维方面的变化却在悄然发生,即高度重视剧本的戏剧品格和剧场趣味,强调主题,立意高远,形象鲜明真实,情节生动抓人,展开曲折跌宕,冲突富于张力,情感抒发强烈,故事结局完美。这就说明:风起于青蘋之末。不管愿意与否,一场更大的变革之风,正在酝酿着、回旋着,逐渐积聚能量,并呼啸着向我们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