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面向观众,培育成熟的歌剧艺术创作与演出市场

第五节 积极面向观众,培育成熟的歌剧艺术创作与演出市场

众人皆知,歌剧艺术的生命在于舞台,观众是真正的上帝。那么,培育市场,实际上就是培育观众了解歌剧艺术、喜欢歌剧艺术,引导观众进行消费的过程。西方歌剧之所以可以传唱全世界,成为世界的艺术圣殿,是因为其有稳固的经营管理与行销机制。我们身处一个营销时代,那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必须转变。如何让我们一部优秀的歌剧作品迅速被广大群众知道,如何做好和他们的信息传递,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积蓄和创造条件,大力争取社会资源

不妨进行跨地区、跨国界合作,与社会上乃至国外的歌剧力量,联合创作和演出大型歌剧。这样既能保证高水平、高质量的精湛演出,又可将其再加工成为自己剧团的保留剧目。

2.密切联系媒体,加强剧目宣传

可以有的放矢地邀请观众进入剧场观看新剧的排练。这种互动的方式不仅拉近了歌剧与大众的距离,又降低了实际宣传成本,还能开发隐性消费群体,值得我们效仿,这样才能让优秀的剧目配合好的宣传,从而形成更加良好的文化消费。

3.举办常规性的主题活动

每年举办一个小型活动,着重观摩研讨一部戏,每年有一个侧重面,如剧本创作、音乐创作、舞美、导演、文艺评论等,这对歌剧的创作与演出无疑是个推动,年复一年就会形成大气候。

“新剧上演,媒体先行”,效仿电影行业“首映式”的做法,邀请媒体观看歌剧首演,根据直观感受,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介建立“消费导向”;加强艺术批评和理论研究,为消费者树立正确引导,建设歌剧消费的有力外部环境。

1990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歌剧研究会和湖南省政府联合在株洲举行了全国歌剧观摩演出,有来自中央及各省市的15个歌剧院团参演。中宣部时任常务副部长兼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亲临现场坐镇,带来李准、郑伯农和马畏安等一批文艺理论家担任评委,在观摩演出的歌剧研讨会上就歌剧创作问题向全国歌剧工作者发表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并对评奖结果施加了重要影响。在座谈会上,贺敬之深情地说:“株洲这次除了戏演得好,在接待工作上也安排得如此严密、细致、周到,确实不容易。我想‘株洲’这两个字,必将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闪闪发光。”中国歌剧舞剧院时任院长乔羽也为株洲欣然题词:“音乐之城,歌剧之乡!”

这届演出活动反响非常好,取得了不小的成功,这也说明了株洲有足够实力承担此类大型演出活动。因此,我们可以发挥专长,借鉴之前“株洲合唱节”的运作模式,将调演改为交流演出,做大规模,做大影响,做出品牌效应,以办节拉动歌剧艺术的繁荣发展。

4.加强和歌剧爱好观众的互动

如何扩大优秀剧目的市场占有率和剧场上座率,也是摆脱歌剧危机的一个大问题。可以做一些幕后工作,引发更多的读者对歌剧剧本的兴趣;引导不同的人群走进排练场,让他们近距离了解歌剧的艺术特点、生产过程;甚至可以邀请观众进行歌剧的排演。另外,京剧票友等等也都是歌剧可以借鉴的。这些行动是为了达到进一步培育歌剧观众群体的效果,进而提高市民的欣赏水平和营造整体文化氛围,有力推动株洲的文化建设。

加强对歌剧理论建设的重视。在撰写本书的过程当中,笔者发现一个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株洲新创歌剧的数量并不少,但有关歌剧方面的文献、音像资料却太少,理论建设跟不上,怎样指导实践呢?另一方面,文艺批评发展不健全。每次歌剧创作完成公演后,评论多是附和、吹捧的套话,做做表面文章而未指出存在问题的根源所在。这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制约了株洲歌剧艺术的长远发展。

株洲歌剧艺术的发展,在不断探索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精彩在台前,功夫在台下。歌剧从业者们须长期沉潜于生活的静水深流,方能汲取灵感,打捞艺术宝藏。

舞台上,表演者从容应对、巧妙帮衬,呈现行云流水的艺术美感,背后是“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是多少年如一日、精确枯燥的基础训练。大幕后,编导、舞美、服装、灯光……每一位歌剧艺术的参与者都需要不断突破自我、释放想象力,给予观众全新的审美体验,背后是对歌剧艺术规律的深刻把握与严格遵循。只有这样,才能使未来的株洲歌剧艺术事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株洲歌剧艺术必将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觉和艺术自信踏上新的征程,在全国同行和观众面前展现新的风采,迎接自己未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