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踏金鳌海上来

我踏金鳌海上来

张謇出生于海门,其远祖居住于江南常熟的土竹山。元代末年,一个叫张建(字惟贤)的中年人,为躲避战乱,举家跨江而来,在通州金沙场(今南通市通州区)建立家园,成为张氏迁至南通的一世祖。至张謇这一代,已是16世。

张謇纪念馆内的古银杏树

张家落户海门常乐,与张謇的祖父张朝彦有关。张朝彦因父母早逝,又受族人唆弄,败光了家产,被金沙镇上开瓷器店的吴家收留,当了上门女婿。此后吴家迁居海门厅常乐镇,张朝彦则移居通州西亭。张朝彦命儿子张彭年去常乐镇孝奉吴家老人,在这个当时的新垦区扎下根来。

张彭年是个喜欢读书的人,可以说是张家第一个粗通文墨的人,但自幼受家境所限,未能更进一步。张家到了张彭年这一代,亦农亦商,家境已大为改善,可以为下一代读书创造条件了。

张謇在张彭年的五个儿子中排行第四,成名后世人称他为“张四先生”。张謇天资聪慧,年方四岁时,父亲开始教他《千字文》,不久他就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张彭年发现这个儿子确实是块读书的料,便下了决心让他走科举之路,为此不惜将辛勤积攒的家业作为投入。在这一点上,张彭年与当代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心态是一样的。

张謇五岁入私塾读书,到11岁已经学完儒家经典“四书”,开始学习《诗经》。他的第一个老师是邻里的塾师邱畏之,邱先生眼见这位学生不是自己所教得了的,便恳请张彭年另选名师,以免耽误张謇前程。

张彭年花费重金,从老家西亭镇延请了有名的秀才宋蓬山老先生来常乐家中“坐馆”,也就是“一对一”教学。

有一天,一个官差骑马从门前经过,宋先生随口出了个上联:“人骑白马门前去”,张謇不假思索地对了下联:“我踏金鳌海上来”。先生听后为弟子的才思敏捷击掌,张彭年也暗喜,觉得这是儿子今后金榜题名的预兆。他们没有预料到,张謇以后的科举之路却走得异常艰难。

值得一提的是,张彭年对于张謇,确实有着“学而优则仕”的期待;但如果学业未成,就希望他做一个自食其力并乐善好施的人。张彭年为人仗义,在乡间威信较高,能够起到“一言定曲折”的作用,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群众心目中的“老娘舅”。遇到灾荒,张彭年宁可节衣缩食也要接济灾民,他教育孩子,“救一人是一人,救一刻是一刻”。父亲的为人处世,张謇一直牢记在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一生行事,这些也成为张謇家风的源头。

少年张謇骑金鳌的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