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清朝末年,民生凋敝,万户萧疏,放眼中国的城市和乡村,无处不是乞丐、流民和弃婴的身影,这让“感民生之多艰”的张謇极为不安。后来,在他的主持下,南通设立了一系列残废院、贫民工厂、济良所、栖流所、游民习艺所等,南通由此成为当时中国1700多个县中率先建立幼有所抚、老有所养、贫有所济、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社会保障体系的地方。

张謇最早创办的慈善机构是1906年建成的育婴堂,地点位于唐家闸通扬运河东的鱼池港。育婴堂占地24亩,建有楼房112间、平房51间。育婴堂设有内堂长、内稽查、内庶务、幼稚院长,并配有保姆、乳母、教员、内外科医生等。这是张謇创办南通近代慈善事业的发端。

育婴堂收养的婴儿有两类:一是弃婴,二是因家庭贫困无力抚养的婴儿。育婴堂创办费用23400元,张謇和张詧兄弟捐资比例达到了一半以上。育婴堂第一年就收养婴儿305名,至1909年,育婴堂收养的社会弃婴已达1500名之多,每年的费用高达3万多元,仅靠社会募捐显然是难以为继的。事实上,育婴堂已出现婴儿“嗷嗷待哺,耳不忍闻”的状况。但是,张謇认为,既然是育婴堂,就“无拒婴不纳之理”,于是,他在南通和上海的报纸上刊登鬻字启事,通过卖字为育婴堂筹集资金。

在启事中,张謇说,我的字虽不足称道,但是,卖字的钱是用来育婴的,百余名儿童的性命都绕系于我的手腕。翻看着这些泛黄的史料,一字一句间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张謇当年的情意,可谓其情也真,其意也切。

张謇建于唐家闸的新育婴堂

为了减轻育婴堂的负担,张謇还从育婴堂认领了两名养子,取名为佑祖、襄祖。在现存的影像资料中,我们还能看到他们相伴张謇左右的身影,可见,张謇对他们视如己出。另外,张詧也曾领养过一名男婴,就是后来在民国史上留下过记忆的张敬安。

以往,女孩获得上学的机会很少。在张謇创办的育婴堂里,女婴养育到七岁后就送至学校读书,长大以后送入女工传习所或者女子桑蚕讲习所,学一门技艺以谋生,也有少数人送入通州女子师范学校继续读书。男婴长大以后,送入贫民工场学习一项技艺,培养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直到今天,在唐闸镇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某天,因为没有人照看,在大生纱厂做工的王姓人家媳妇将尚在襁褓中的孩子用竹篮装着带到了车间,结果不知什么原因孩子被卷入机器而夭折。事情传到了张謇耳中,大生纱厂托儿所便应运而生,从此解决了女工们的后顾之忧。这是南通企业办托儿所之肇始。

在张謇的影响下,其家人也热心慈善事业。他的夫人徐氏在病逝前嘱咐家人将其历年节存资金开办一所幼儿园,这就是1913年在唐闸育婴堂增设的“南通私立第一幼稚园”,其规模为当时全国最大。1917年,张謇创办了第二幼稚园;1920年,创办了第三幼稚园。张謇非常重视幼儿的素质教育,亲自给幼稚园撰写了学堂乐歌。

张謇时代的养老院